乍浦路要舊改了 它可能是歷史建筑最多的美食一條街
提起乍浦路,上海人的第一反應是“老牌美食一條街”。乍浦路不只是以美食聞名,更是一條歷史底蘊深厚、“寶藏級”建筑集聚的老馬路。日前,虹口區20、55、162、163、180街坊啟動舊改,一輪征詢通過。其中,乍浦路(武進路-海寧路段)貫穿20街坊和55街坊,就讓我們再去這條回憶滿滿的小路逛吃一回吧!
乍浦路455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原為西本愿寺,1931年建造,仿日本西本愿寺式樣。
西本愿寺舊址的沿街東山墻為大的半圓形火焰形券面,券上飾蓮瓣浮雕,券下緣為禽鳥浮雕的帶飾,其下原有浮雕已不存。
乍浦路439號也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原為日本教堂本愿寺舊址,建造于1922年,磚木結構。建筑形制規整對稱,雙坡屋頂,主立面外墻采用水刷石墻面。入口雨棚采用日式卷棚屋頂,并有雕梁、斗拱、懸魚等構件。
乍浦路480-490號(雙號)同樣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原為恩德堂,西式風格的教堂建筑,建于1930年代,有通高壁柱及羅馬式樣券窗。
乍浦路408號的國民大戲院,原為我國著名魔術師張慧沖之父張志標在1929年創辦的“好萊塢劇場”。該戲院是魔術演出的專用劇場,分為上下兩層,設有500多個座位。1929年2月11日開業,后因經營不善倒閉。1930年7月5日,由外籍孔雀電影公司接盤,改稱為“國民大戲院”。有資料顯示,自1931年起,魯迅先生先后六次赴“國民大戲院”觀看電影。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改稱為勝利電影院,一度成為原版片和新聞紀錄片的專用影院。
乍浦路上的百年建筑林立,一路逛下來能收獲不少知識,也有不少小樂趣,比如此處建筑銘牌下的信箱就有“彩蛋”。
乍浦路全長約一公里,是上海最早的美食街之一。歷史資料顯示,1988年前,乍浦路只有少量商店。1988年下半年,24歲待業青年錢進,率先在乍浦路316號至318號開設“蒙利酒樓”。1989年乍浦路僅有13家餐飲店,1991年發展到27家,經濟結構多為個體經營。
中午用餐高峰,餐廳香氣四溢,食客絡繹不絕。1992年,乍浦路美食街餐飲迅猛發展,餐飲酒樓達到76家。1993年,乍浦路美食街擁有各類餐廳、酒樓108家,投資總額1.02億元,營業總面積12000平方米,從業人員2650人。
餛飩店的蒸汽飄到玻璃窗上,讓人胃口大開。從90年代起,乍浦路美食街的經濟結構也從原來的以個體經濟為主,發展到國營、集體、個體和中外合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經營范圍也從單一的餐飲業發展到集餐飲、娛樂、文化為一體的多品種、多層次的服務。
中午,白領們在餐廳就餐,成為乍浦路一道風景。乍浦路美食街的健康發展也成功帶動了海寧路、塘沽路等毗鄰地段餐飲業的興起。
從小吃店飄來的香味吸引行人目光。
充滿煙火氣的乍浦路背后,卻是居民們困難的生活環境,弄堂狹窄、電線亂飛。此次舊改一輪征詢,愿意改建的居民戶數占應征詢戶總數的97.09%。
許多居民仍過著拎馬桶、倒痰盂的生活。
由于房屋之間間隙狹窄,陽光照得到的地方都被居民們用來晾衣服,人們就這樣在衣架下穿梭。
天氣炎熱,居民搬出小板凳在弄堂里納涼,一邊討論舊改事宜。
晾衣架一不小心就伸到了對面樓,居民們說:“打招呼都不用開門,在窗口揮揮手都能看到。”
具有年代感的木制信箱。
(作者 柏可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