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延安!上海大學“長征新途”實踐團開展紅色尋訪
“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南北兄弟手攜手,擴大前進根據地。”近日,上海大學“長征新途”實踐團隊赴延安開展為期四天的紅色尋訪實踐。團隊成員溯游歷史長河,聆聽延安回響的長征激昂戰歌與紅軍勝利會師時的歡欣鼓舞,深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勝利喜悅與昂揚斗志。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歷經千難萬險,抵達陜甘蘇區吳起鎮,行程二萬五千里的中央紅軍長征,由此宣告勝利結束。踏上延安這片紅色熱土,每一寸山川、每一片草木,無不鐫刻著不朽的紅色印記與深厚的革命底蘊。實踐團成員們滿懷敬意,先后前往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勞山戰役烈士陵園、延安革命紀念館等11處歷史圣地參觀學習,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追尋初心。從生活辦公器具到軍事戰略地圖,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實物展品如同一扇扇歷史之窗,讓團隊成員仿佛置身于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親身感受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智慧與精神。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甘泉縣象鼻子灣村“雪地講話”舊址,團隊成員參觀、學習和重溫毛澤東“雪地講話”重要內容。景區播放的毛主席仿聲演講,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在激勵著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這種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到新時代的奮斗之中。
沿著紅軍足跡,團隊成員深入探訪多位長征親歷者后代,聆聽他們深情講述的家族傳承與紅色記憶。從“雪地講話”中凝聚的堅定信念與團結力量,到“三碗剁蕎面”“半碗炒雞蛋”里紅軍百姓間的魚水情深,這些故事照亮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也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那段崢嶸歲月中的溫暖與光輝。
“一把鋤頭一把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南泥灣村劉寶齋紅色家風館內,紅軍劉寶齋兒媳侯秀珍向團隊成員講述了父親歷經的長征傳奇與建設南泥灣的輝煌事跡。家中的“兩把镢頭”,不僅是兩代人信念的薪火相傳,更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
在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團隊成員與百歲老戰士們面對面交流,共同緬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我當時身上已經有兩顆子彈,但還是爬起來繼續打。”他們緩緩講述著戰爭年代的英勇與犧牲、對當時時勢的追憶和感慨,每一句話語都如同跨越時空的橋梁,將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在場的每一位成員都深深為之動容。八一敬老院還向實踐團隊贈送了珍貴的自編書籍——《革命老戰士口述歷史》。這本凝聚了多位革命老戰士心血的回憶錄,更激發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和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團隊與共青團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延安市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延安市教育局等相關部門開展“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賡續傳承長征精神”座談會。與會人員深入探索了長征精神傳承方式的創新與多樣化,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實現長征精神、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發展,如何進一步推動大中小思政一體化,讓長征走進青少年課堂和生活。
新聞傳播學院還積極聯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與雪地講話舊址,共同打造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通過深化校館合作機制,全面挖掘、傳承紀念館所承載的崇高長征精神,著重培養大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的能力與創新能力。
尋訪途中,團隊成員將專業技能與紅色情懷巧妙融合,圍繞“雪地講話”“切尾巴戰役”等主題,精心制作了兩部紅色主題短視頻,運用新媒體平臺讓長征故事躍然屏上;同時發起微博話題挑戰#SHU與你的長征路#,邀請網友踏上尋找長征足跡的旅程,用鏡頭記錄下紅色地標的莊嚴與壯麗。話題熱度持續攀升,累計閱讀量突破4000+,喚醒了公眾對長征歷史的深刻記憶與廣泛共鳴。
此外,團隊還深入調研了智能媒體時代背景下長征精神的傳播現狀與趨勢,通過精心設計的問卷廣泛收集意見,累計整理分析了315份有效問卷,為理解當代社會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弘揚長征精神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陜北是落腳點,更是出發點。上海大學“長征新途”實踐團隊將以“再踏長征征途、響徹長征強音、光大長征之魂”的青春壯志為引領,身體力行地賡續紅色血脈,矢志不渝地邁向新時代的長征之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青春的智慧與磅礴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