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最多500通來電!特殊“熱線”背后,竟有這樣一群普陀人
近期,為了配合疫情防控,上海很多小區和樓棟都采取了防疫管控措施,居委會成了這個特殊時期居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居委的電話也成居民隨時獲取信息或尋求幫助的“熱線”。
“我們的每句話對他們而言都很重要”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內,小區居委會的電話鈴此起彼伏。“為什么不能出門?”“不能上班怎么辦?”“快遞怎么拿?”“能不能買菜?”剛開始,居民們難免感到害怕和焦慮。面對居民的疑問和求助,居委干部們耐心地予以解答和安撫,而聽到居委干部的聲音,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居民們也大都表示理解。
居委干部正在接聽居委“熱線”
“為什么我要做核酸檢測,我們單位剛剛做過。”小區第一次全員核酸當天,“熱線”那頭傳來了居民焦急的詢問。“您是周先生吧,早上您來電反映,向單位請假需要憑證的問題,我已經上報給領導了,解決方案也正在研究。”居委干部小項立刻認出了這個聲音,“我非常理解您的焦慮,但還是請您理解,疫情當前,需要您的配合。居民越早做核酸檢測,大家就越早能放心。”小項接著說。一聽居委干部把他話都記著,周先生有些不好意思了,“我知道你們現在很忙,還把我的訴求記在心上,謝謝啊。”小項向周先生說明了,這段時間居民要一起完成四次核酸檢測,周先生也表示了理解。“不好意思啊,我這就下去做核酸。”
“我們最忙的時候一天接了五百多個電話,一般每天都要接兩三百個電話。居民的焦急我們感同身受,我們的忙碌居民也通過電話感受到了。”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莫似嬌聲音沙啞地說,“這個時候,居委會的電話就是居民們的‘心靈熱線’和‘求助熱線’,他們只能找我們,我們的每句話對他們而言都很重要。”
非常時期,居委會的這部“熱線”成了居民求助和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徑,更是工作人員安撫人心的重要紐帶。為此,居委會24小時有人值班,就怕漏接一個電話。
“你們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關心我”
“熱線”響鈴不停,居委干部奔跑不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從第六、第七天開始,居民詢問信息的電話少了,尋求幫助的聲音多了。“你好,我的導尿管有點移位了,又去不了醫院,怎么辦?”一早,急促的電話鈴響起,電話那頭傳來一位老人急切的求助。“您這個是長期插管的還是暫時性的?家里有一次性尿布嗎?能先用其他方法緩解一下嗎?”經常和醫療保障組的醫生打交道,居委干部朱春雨掌握些“醫療常識”,她一邊安慰老人,一邊詢問記錄老人的情況。掛斷電話,她便跑到大門口與駐點的醫護人員“隔空”對接相關情況。醫生第一時間與老人進行電話聯系,指導家人幫助老人解決了問題。“打過來的都是急電,這部電話就是他們和外界最重要的聯系途徑。每一次電話鈴響起來,不管在做什么,我都會沖去接電話。”朱春雨說,“幾乎已經成條件反射了。”
居委干部和醫護人員上門為居民換藥
“真是謝謝你們了,帶我去醫院,還一直陪著我,忙到晚上12點才回來。”獨居老人束阿姨的腳不慎燙傷,她本來想自己在家處理一下,卻被上門送餐的志愿者發現,便立即打電話向居委報告。居委干部第一時間上門查看情況并反饋給醫療保障組的醫護人員,老人的腳踝燙傷了,出了水泡,情況比較嚴重,在征求老人意愿后,居委立即發出轉運單,醫護人員馬上申請救護車,在防疫志愿者的陪同下,老人得到了及時妥當的治療。第二天中午,看到出現在門口的居委干部和醫護人員,阿姨更是驚喜,“我本來想自己換藥的,沒想到你們這么忙還想到我。”看著醫護人員小心地為自己抽干水泡、涂抹藥膏,阿姨感動地說:“居委干部太好了,大白也太好了,你們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關心我。”
“聽到居民的一句‘謝謝’,再辛苦也值得”
小區有2000余戶居民,考慮到2條居委“熱線”有時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居委干部們就按網格分區包干,把手機號寫在聯系卡上,上門核實信息時發放給居民,讓居民能第一時間找到他們尋求到幫助,不少居委干部的手機便成了這段時間的編外“熱線”。
手機也是“熱線”
“我上門來拿藥盒子和醫保卡,您等我啊。”居委會主任梁玲麗接到負責區域的一位高齡老人的電話,老人說自己的高血壓藥吃完了,想請居委配一下藥。她掛掉手機就急忙往老人家趕去,“我們小區的老年人比較多,這段時間,一些老人面臨用藥不足的困難。一開始老人都很著急,我們安慰他們不要急,保證他們的藥不會間斷。”拿好老人的醫保卡和空藥盒,她叮囑老人,“您在家不要出來,我們會聯系志愿者,盡快配好藥送回來。您不要急,有什么事情還是打我電話。” 這些日子里,梁玲麗已經記不清自己接了多少通電話,跑腿過多少次,“說不辛苦是假的,但聽到居民一句‘謝謝’,就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配藥、買菜、送快遞……這樣的電話每個居委干部每天都會接到很多個,他們24小時不敢關機,只為了做到有求必應、隨叫隨到。
“居民的不理解和抱怨我們都懂”
“我只是太心疼寶寶和媽媽了,我也理解你們的工作,也希望你們理解我。”小區第三次核酸檢測那天,有一位居民打通了“熱線”說了這樣一段話。而這通電話的起因是孩子的父親因為心疼三個月的寶寶和正在哺乳期的媽媽,每次核酸檢測都要忍受捅鼻子的痛苦。“孩子太小了,每次做完都哭鬧不止,我妻子也很辛苦,每天晚上要喂奶,睡不好。”小區采取管控措施期間,家人都進不來,小夫妻就只能全部自己來,想著已經做過兩次核酸了,一家人天天在一起,要有問題肯定全部“中招”,孩子爸爸就堅持他作為家里代表來做核酸。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莫似嬌立即上門進行勸說,解釋疫情防控的政策,告訴他全員核酸的必要性。“你的情況我理解的,但是如果你配合的話,我們的工作就白費了。你們已經做了兩次核酸了,還有兩次就勝利了,你要在這個時候放棄嗎?這不是你個人的事,是全小區的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居委干部、志愿者們的勸說下,孩子爸爸終于帶著妻子抱著孩子下樓做核酸檢測。“第四次核酸檢測,我們一家一定第一時間下樓,謝謝你們的理解。”孩子爸爸在掛電話前鄭重地說。
居民們有序地前來核酸檢測
在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們將心比心、不懈努力的解釋、溝通下,有的居民從不理解到理解,有的居民從不配合到支持,不少醫護人員戲稱,最后兩次的排隊核酸秩序,堪比登月。小區的全員核酸也從第一次用時近一天才完成到第四次用時3小時就完成,速度上的提升,其實是老百姓對防疫工作最大的肯定。
疫情之下,疑問和抱怨、感謝和鼓勵交織,面對不理解,居委干部們耐心解釋;面對求助,志愿者們火速馳援;面對感謝,他們覺得只是做了應該做的……“我們有居民特地打了電話來就說了一句,你們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多了,你們也是普通人,要照顧好自己。簡單的言語讓我們的心都暖化了。”說到這里,梁玲麗濕潤了眼睛。“這段特殊的經歷讓居民和工作人員的心越來越近了。”
(來源:上海普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