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師”獲獎論文的靈感來自反射進教室的一束光
“小老師”獲獎論文的靈感來自反射進教室的一束光
這所中學學生通過寫論文、登講臺分享論文方式獲得成就感,提高綜合能力
晨報記者 朱曉芳 實習生 鐘佩配
反射進教室里的一束陽光帶給了民辦立達中學的王煊盓靈感,他因之寫出了一篇論文,還獲了獎。課余時間,他當上了“小老師”,登上講臺和同學們分享他的論文。
在今年上海青少年“科技無極限”實踐活動黃浦區賽區中,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的初三(一)班有9位同學撰寫了數學小論文。其中有7位同學的數學論文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
最近,在每天15分鐘的課余時間里,這9位小論文獲獎的同學紛紛走上班級的講臺,給同學們講解自己的數學論文。
發現生活中不同亮點
靈感給論文插上翅膀
寫論文的過程是跨學科的融合,如數學與地理、計算機、物理等課程知識的結合,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知識為背景、以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努力發現生活中的不同亮點。
王煊傑同學分享到,自己的創作靈感源在于早晨時,發現了由窗戶外反射進教室的陽光,于是聯想到地理上的太陽高度角知識,“我當時畫了一個圖給地理老師看,得到他的鼓勵后,我就將地理、數學與物理結合,便做了實踐。”
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朱洪坤同學的論文寫作,則起源于他父親從事的海上工作。從小耳濡目染一些搜救隊視頻和信息的他,常常會思考“搜救與自己平常的學習有什么聯系”,而這次論文比賽,讓他嘗試將數學與物理相結合,來解決一些海上搜救的實際問題,以保證搜救效率最高。最終,他在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此外,還有同學從智能大賽、搬家經歷、家人手機的手勢解鎖圖案等生活實際獲取靈感,用數據說話,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寫一篇論文對于學生們來說并不簡單,這個過程體現的不僅是學生們夯實的早期知識積累、生活經驗以及發現的眼光,而在這之中,他們得到的不僅是一份獎項榮譽,更是一生受用的數學思維模式。
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是同學們的收獲之一,有家長曾打趣道,“第一次見孩子那么認真寫文章,平時寫篇800字作文可難了,這次一腔熱血地碼了兩千多個字”。
有的學生的論文需要畫圖,為此還去學習畫圖軟件,最終呈現了一份好的作品,由此,學生們的各種綜合能力也隨之提高。
“小老師”臺上講解論文
臺下互動產生思維碰撞
寫完論文之后,該班班主任邵亦佳并沒有讓學生畫上休止符,而是讓他們繼續上臺當“小老師”講論文。
每天課間休息的十五分鐘,對于即將面對中考的學生來說是寶貴的,但邵亦佳還是選擇讓同學們放下作業本里的題目,上臺做“小老師”。
“比起刷題訓練解題技巧,我們更看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邵亦佳說認為,促進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思考與實踐,讓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提供學生展現自身能力的舞臺,促進他們對問題深入的思考,將更接近學習的根本。
選擇上臺講論文的方式,既可以增加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講解發現自己的論文哪里還需要修改。
記者看到當“小老師”講解時,坐在下面的同學都和“專家評委”一般,會提問出“為什么你要這樣寫”“這里是什么知識點”之類的問題。
本以為論文會讓聽的同學感到枯燥,哪只在同學的講解下,他們反而聽得很仔細。在同學們講解的過程中,還能夠產生思維的碰撞,如一位學生講到“零信息”時,另外一個同學提出異議“你這樣做太復雜了,我還有一個新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產生新的靈感,并且,還能夠從中誕生出更具深度的東西來。
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想法
讓學生未來能走得更遠
學生通過寫論文、講論文的方式獲得了成就感,進而更自信、更陽光。
如何讓孩子們真正理解、落實“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創新則國創新”,是邵亦佳在思考的問題,這一舉措帶來的變化,表現為學生上課時思考的縝密度與深度大大加深、課堂活躍度提高、對學科的熱愛程度和鉆研能力加強,同學們之間討論的話題不再只擁有趣味性,也有了深度。
新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要求學生自己來書寫后,獲獎的同學寫上了自己的論文,其余的同學也寫了自己的研究報告,如媒體人大賽、AI、垃圾分類實施一周年效果等方面的實踐研究結論,“所以,學生的想法與能力遠遠高于我的想象,”邵亦佳說。
“學校以人為本,尊重和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這個年齡段對自我價值的認同。”該校校長盛雅萍對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她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學生們做到了“用心、用情、用智慧”,學生們也能夠從小在心靈深處充滿對科學家的崇拜與敬仰。
“正直、自強、仁愛、高遠”是立達中學的校風。盛雅萍表示,學校的理念、文化、課程最終都是為了學生,“不單單是為學生的初中生活四年著想,更要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四十年著想”,這樣,學生才能夠走得更遠,學校也才能夠辦得更好更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