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為何易骨折?我國科研團隊破解“糖骨悖論”
糖尿病患者為何容易骨折
我國科研團隊破解“糖骨悖論”
糖尿病患者為何容易骨折?權威醫學期刊《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近日在線刊登了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聯合科研團隊的最新發現,為相關藥物和新型檢測設備研發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上海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佳燦教授介紹,醫學上有一個“糖骨悖論”,即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比健康的人還高,但其實骨頭很脆弱,容易骨折。這是什么原因呢?醫學界和科學界一直沒有定論。
為此,我國科研團隊通過糖尿病小鼠實驗,解開了這個謎團。他們對這些小鼠進行了全方位的骨質體檢,發現在其骨骼內部,骨膠原蛋白和鈣鎂礦物質排列混亂,大量鈣鎂礦物質沉積在骨膠原纖維外面,像一片亂糟糟的建筑工地,難怪骨強度會下降。“如果把骨頭比作建筑,那么骨膠原蛋白好比鋼筋,鈣鎂礦物質好比水泥。”蘇佳燦解釋,“人或小鼠得了糖尿病后,骨頭里的鋼筋和水泥就會逐漸分離,分布越來越紊亂,導致骨頭的脆性增加。”
科研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體內會大量積累一種名為“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GEs)”的有害物質。這是過量的糖與蛋白質結合的產物,它會破壞人體內的組織細胞,加速人體的衰老,并導致很多慢性退化性疾病。對骨健康而言,AGEs也是破壞者,會讓骨膠原蛋白糊在一起,使得鈣鎂礦物質無法正常填充其中,從而破壞骨頭的內部結構,導致其變得又硬又脆。
小鼠實驗中,科研團隊使用AGEs抑制劑,改善了糖尿病小鼠的骨骼微觀結構,恢復了骨骼韌性。這意味著,AGEs很可能是治療糖尿病骨病的潛在靶點。這個團隊的下一步研究計劃,是構建糖尿病骨病類器官模型,在實驗室里模擬疾病過程,找到AGEs破壞骨骼的更多“作案細節”,爭取以此為靶點篩選出相關新藥。
他們要構建的類器官,是利用成體干細胞或多能干細胞進行體外三維培養,所形成的具備一定空間結構的組織類似物。類器官的“類”字意味著它們并不是真的人體器官,但可以在結構與功能上模擬真實的器官,并能進行長期穩定的傳代培養。
除了研發新藥,構建糖尿病骨病類器官模型的另一個目標是研發新型檢測設備。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測量骨密度來評估骨質,但這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看似正常,但其實骨頭的內在結構和礦化質量可能已出現問題。因此,蘇佳燦認為可利用先進影像技術開發一款新的儀器,用它檢測骨頭內部的精細結構,讓醫生能綜合判斷患者的骨骼健康狀況。(記者 俞陶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