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在全國首創的這項制度,已在上海全面實施!
長寧在全國首創的“社區救助顧問”制度,已在上海全面實施。而為了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上海市民政局提出在全市推廣社會救助領域“政策找人”工作機制。作為上海市唯一的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長寧的“政策找人”機制已頗有亮點和成效,創新三大舉措,實現了政策到人、服務到人、關愛到人。
“線上+線下”主動發現
新涇鎮的韓老伯單身無子女,因罹患嚴重糖尿病截肢,導致身體殘疾。本享受低保的他,辦理殘疾證后,通過殘聯找到工作正常繳金并退出低保。2021年,60歲的韓老伯面臨退休,但經過大數據分析,韓老伯因社保繳費不足,可能無法退休。
于是,新涇鎮救助團隊積極介入、實施救助方案,幫助韓老伯辦理了特困供養待遇,解決了這一難題。
據悉,線上方面,長寧區開發了“精準幫扶信息系統”,對接市民政局“數據海”平臺,打通多項跨部門的數據,構建了涵蓋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貧困和特殊困難家庭的“四圈”管理體系。目前,已匯聚困難家庭成員數據信息約3.2萬人。
同時,長寧在全市率先推出“社區云+精準幫扶”的救助模式,建立區-街(鎮)-居委會三級“社區云”標簽,形成可標簽索引、可自動匹配的數據庫,通過信息全覆蓋,主動排摸發現困難群體中“沉默的少數”。
有了大數據的助力,“政策找人”事半功倍,但線下“社區救助顧問”仍是社會救助工作的“主力軍”。
全區300余名專業“社區救助顧問”,定期走訪調研、入戶調查,不僅將可視化的救助政策帶到居民身邊,還實地發現和了解困難群眾并持續性追蹤,為其提供一攬子社會救助的政策申請和資源對接服務。
此外,新涇鎮、華陽路街道和虹橋街道先后設立了實體化的社區救助顧問服務站,集救助幫扶、教育培訓、案例分析、心理疏導等服務為一體,成為困難群眾咨詢、求助的場所和樞紐,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綜合性服務。
“分層+分類”精準助困
仙霞新村街道的小郭年僅15歲,幼時喪父的他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外地戶籍的母親打臨工,艱難維持兩人的生活。經過綜合評估,專項的救助方案送到了小郭家里,低保為其解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救助資源也讓小郭的學習、生活情況越來越好,露出青少年應有的笑容。
記者了解到,為了向困難群眾實現社會救助“靶向施策”,長寧區創新研發“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綜合評估系統”,覆蓋物質、健康、教育等6大維度10個指標的“致困因子”,分層識別家庭困境的程度并評估其救助需求。截至目前,已完成線上困難群眾數據分析6210人次,篩選全區高度困境763人、中度困境4230人、低度困境877人。
按照救助缺失對象、救助不充分對象、救助預警對象三類,構建起階梯式的救助服務體系:
綜合救助服務:對于救助缺失對象和救助不充分對象,由社區救助顧問及時告知并協助當事人申辦相關救助政策,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轉介服務:對于家庭困難程度嚴重、性質復雜、享受救助后仍存在其他較高風險可能性的家庭,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或社工機構力量,及時轉介并開展深度個案管理服務。
跟蹤聯系服務:針對亞困難等預警對象建立長期跟蹤與預警機制,通過不定期探訪等方式及時獲取對象反饋,便于第一時間跟進調整服務類型。
截至目前,共開展陪伴式服務386戶2770次、陪伴式小組活動約470人次。
“多維+多元”服務集成
天山路街道58歲的徐先生患有尿毒癥,需經常住院,而其妻子也患有肢體和視力殘疾,一家人生活舉步維艱,更無法“騰出手”來申請社會救助。
為讓徐先生得到及時的救助,社區救助顧問主動聯系并上門為其申辦“社會救助一件事”。“方便又貼心,不僅讓我們享受到了政策的福利,也享受到了好的服務。”
據悉,申請人辦理“社會救助一件事”只需填寫一次個人信息,就能根據自身情況獲得相應的救助服務,避免了多次受理、重復錄入等問題,提高了救助效率。
長寧區通過整合各類救助服務資源,在區級層面形成了“社會救助資源地圖”,匯集11個部門的22類項目72個政策文件,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服務、統籌協調各幫扶項目、積極對接救助資源,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社會救助的良好局面;在家庭層面,形成困難群眾需求清單和“一戶一策”救助方案,有效推動供需匹配,滿足困難群體多元化救助需求。
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長寧區將繼續積極探索“政策找人”的創新路徑,不斷強化精準幫扶,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進社會救助數字化轉型,為服務全市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貢獻“長寧智慧”。(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