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弄堂有了“歇腳小屋”
老舊小店升級改造后的溫馨“永德小屋”
搬遷至“永德小屋”內的修鞋攤 龍鋼 攝
“現在外出走累了,弄堂里有歇腳的地方了。平時還可以坐在這里嘎嘎訕胡,看看報紙……”家住虹口區四川北路1515弄永豐坊小區的董阿姨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弄堂里最近多了個“歇腳小屋”,居民可開心了,小屋里不但能歇腳嘎訕胡,還能取快遞、修鞋子,百年老弄堂里有這么個小屋不容易啊。許多居民都說,這個小屋就像是屋里向的公共客廳。
四川北路1515弄永豐坊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前弄堂在四川北路上,后弄堂在新廣路上,磚木結構,當時系北四川路厚德里。后來厚德里房屋拆除,1930年由農業銀行出資改建為永豐坊新式里弄,出挑檐口,有曬臺,紅磚墻面,石庫門兩側及門斗仿石面裝飾,是四川北路上頗有特色的一條弄堂,2005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永豐坊還是條留有諸多紅色印跡的弄堂。該弄91號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舊居,秋瑾在這里主持創辦了《中國女報》,是當時中國影響最大的女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的地下工作者楊延秀曾在該弄18號3樓主持黨的秘密聯絡站工作。
這幾年老弄堂居民的老齡化程度在不斷提升,獨居老人、純老家庭成為弄堂里的“主力軍”,居民們對公共活動場地的需求也在增加。四川北路街道和永德居民區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了解到永豐坊弄堂里硬件設施的短板和居民們的需求后,組織樓組長、黨員志愿者對弄內房屋走訪摸底調研,發現永豐坊弄口有一間長期被作為公益用途的小雜貨店,近期隨著店主脫困,可用于其他公益用途。經過居民區黨總支和居民們的討論,決定將雜物店收回來改造,方便弄堂里居民開展活動。
怎么改造?街道和永德居民區召開居民自治會議,大家一致意見是希望打造成小區公共客廳。于是,四川北路街道將其納入微更新項目,粉刷墻面,添置設施設備和桌椅等,對原有老舊小店全面升級,并取了個溫馨的名字:“永德小屋”。記者在“永德小屋”看到,小屋雖然面積不大,但內有沙發、木椅、風扇、照明等。永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燕告訴記者,“永德小屋”全天24小時對居民開放,冬天可以在此避寒,夏天可以在這里乘涼,開放至今已成為弄內居民、特別是老人們歇歇腳、聊家常的好去處。
“永德小屋”的設立,也解決了原本在弄堂口擺修鞋攤的鞋匠兄弟戚金發和戚金恒的飯碗問題,修鞋攤位搬遷至“永德小屋”內。這樣,為兩位老人解決了日曬雨淋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多年來居民反映的弄堂口設攤影響出行的矛盾。針對居民反映有快遞員隨意將東西放在居民家門口造成丟失,大家認為快遞柜放置在“永德小屋”里是最佳方案。于是,居民區黨總支依據居民意見,又引進了智能快遞柜。
曹燕告訴記者,永豐坊歷史悠久,紅色資源豐富,“永德小屋”建成后,將不斷完善功能,成為宣講紅色文化、法治、文明健康、防詐騙等的場所。同時,還將繼續創新改造老舊弄堂空間,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特約通訊員 龍鋼 本報記者 袁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