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太同城、融合共治,打造北上海“田園水鄉”
洋橋村位于寶山區羅涇鎮最北部,與江蘇省瀏河鎮交界,是上海的北大門。洋橋村面積1.74平方公里,村域內共有戶籍364戶,人口1122人,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較高,占戶籍人口的52.5%,是上海市第一批“市級美麗鄉村”、上海市第三批鄉村振興示范村,被稱為“田園水鄉”。然而,由于常住人口中老年人比重較高,獨居老人占比逐年攀升,農戶空巢戶現象日益凸顯產生了缺乏社交活動和娛樂方式等一系列問題,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較低。加之洋橋村獨特的地理位置,橫跨滬太路、蕰川公路兩條主要干道,村民出行不便,以及毗鄰區渣土跨區域管控難度大、公共服務資源存在短板等共性問題,這為打造創新型、服務型、引領型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
廣納賢才
夯實基層治理人才根基
集聚“能人達人”。大力挖掘洋橋村和毗鄰村瀏河鎮瀏南村的資源,聚焦群眾身邊人(如鄉村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專業人士(如鄉村醫生)、高知群體(如選調生)三類群體,通過“個人自薦、群眾推薦、組織評議”的方式,打造一個以黨員能人達人為核心的“人才庫”,匯聚近20位能人參與基層治理,形成了一支黨員帶頭、達人能人先行、群眾效仿的隊伍。助力鄉村治理。圍繞鎮“涇彩鄉賢匯”品牌內涵,抓好鄉村能人達人“聯絡服務+訪談交流+評賢勵賢”制度,通過舉辦“鄉村大舞臺”“長三角城市定向賽”“鄉賢微訪談”等平臺活動,激發干部群眾、鄉村能人達人共同的記憶鄉愁,加深村民彼此之間情誼,讓能人達人成為鄉村發展的助推器、鄉風文明的代言人、化解矛盾的老娘舅。
匯聚資源
助力基層治理多元賦能
實施“外引內聯”模式。對外引進優質資源。在寶山區社區治理學院和黨群中心聯合打造的社區治理羅涇會客廳—涇彩客堂間內,組織村內黨員、能人達人、志愿者、群眾代表等群體積極參與配送的《隔代教育慧》《家庭生態園的便捷種植》等活動,推動形成村民主動管好“小家”、維護“大家”的良好氛圍,同時,結合羅涇鎮“涇”牌書記工作室等資源,引入《村企結對“聯”出活力 “建”出成效》、沉浸式實訓課堂、鄉村振興推廣直播培訓等課程,引導大家開拓思路,用足用好各類新媒體,立足本職,深度參與基層治理產業振興、文明志愿、文旅宣傳等領域。對內聯合本土資源。發揮好西楊宅黨群服務站服務功能的同時,充分用好服務站周邊百年榆樹、百年老宅、寶山區“行知行”勞動實踐基地等資源,不斷豐富活動、課程的形式,聯合鎮社區黨校、農村農業等部門打造《從農民房屋變遷看羅涇變化》情景劇黨課,推出《打造“五宜”鄉村 感受鄉村新魅力》特色組織生活會,凝聚黨員群眾向心力、凝聚力。
多點發力
助推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村民既是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鄉村治理成效的受益者和評判者,堅持充分調動廣大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增強村民自治能力。建立村級議事機制。聚焦基層民主規范化建設,通過健全議題征集規則、協商議事規則、成效評價規則,以“支部推、群眾提”或“個別提議,群體附議”形成議題報送,在協商議事中嚴格遵循“五步法”原則,從“定主題”“出主意”“拿成稿”“定終稿”到“抓落實”,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廣泛調動群眾代表、能人達人代表、專業智囊團等力量,實現讓村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提升村民議事能力。探索搭建“一起下午茶”協商議事平臺,圍繞鄉村治理核心問題與村民共話“微治理”,讓群眾當好“主人翁”,對村里事享有更多的話語權,“聚民意 聽民聲”,統籌整合工青婦群體、黨外人士、能人達人、離退休干部等力量,匯聚基層治理強大合力讓村民們從“邊上看”變為“一起想”“一起干”,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同時,充分用好區、鎮議事協商有關培訓資源,加強對村“兩委”班子、村隊長、能人達人、村民代表等村內各方力量的教育培訓,提升議事協商能力,推動“積極議”升級為“高效議”。
(來源:上海寶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