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江畔的黨群服務站,將紅色教育送到市民身邊
清晨的楊浦濱江,幾只水鳥在親水棧臺邊悠閑四顧,晨練居民從一旁的健身步道上慢跑穿行……2017年至今,這里已分階段向大眾開放5.5公里岸線,成為備受青睞的茶余飯后小憩之所。四季花草錯落有致,9座黨群服務站成為廣大市民游客打卡留念的紅色地標。
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對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至關重要。而楊浦濱江沿線分布的9座黨群服務站,就像9張書簽,標記了楊浦不斷奮進的璀璨篇章,供后人讀覽。
漫步江畔
我們一起來打卡
楊樹浦驛站秦皇島路碼頭黨群服務站
回首過去,放眼未來
來楊浦,這是第一站
楊樹浦驛站秦皇島路碼頭黨群服務站,是楊浦濱江打造的第一座黨群服務站,誕生于2018年。
大面積的玻璃落地窗,令室內空間看起來開闊明亮,市民轉頭就能看見美麗的江景。剛進門,擺滿申城旅游手冊的原木書架和全景呈現岸線邊地標性建筑的超大顯示屏引人駐足。游客可以旋轉面前的船舵,來操控屏中的景觀變化,“漫游”毛麻倉庫、明華糖倉等老建筑,聆聽語音導覽,加深對該處歷史的了解。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青年周恩來的歷史影像。在法期間,包括他在內的留法勤工儉學先進分子在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經驗和考察歐洲工人運動的基礎上,牢固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
秦皇島路碼頭原為黃浦碼頭。“五四”運動前后,為尋找救國圖強、改造社會的知識和真理,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等青年滿懷理想和信念,從這里登船,奔赴法國開展勤工儉學運動。如今,黨群服務站內以“語音導覽+人工講解”的方式,帶游客重溫那段令人振奮的傳奇歲月。
在這里,可以深入了解楊浦濱江的紅色歷史,也可以喝茶小憩。站內諸多便民設施,如血壓測量儀、公共飲水機等都面向市民開放。坐在咖啡桌前,曬著秋日暖陽,享受悠閑午后。
倪學龍是楊浦濱江周邊居民,每天上午在江畔散步已成為他的習慣。“天氣好的時候,我都會來江邊走走,累了就進黨群服務站歇歇腳,聽幾位講解員的專業講解,學習紅色文化。好多其他區的游客也來打卡學習,把這里當作楊浦第一站了。”倪學龍笑著告訴記者,“可以看出這些年來,楊浦濱江已有舉世矚目的發展。”
“大變YOUNG”,這里非凡巨變
“想要與楊浦濱江來一張合影嗎?大家站在這個智慧大屏前,就能實現……”
張蒨是黨群服務站的金牌講解員,目前,她所在的上海楊浦區善治社區黨建工作室持續運營著楊浦濱江的6家黨群服務站,其中就包括楊樹浦驛站秦皇島路碼頭黨群服務站。深耕一線講解多年,她見證了楊浦濱江的飛速發展。
曾幾何時,岸邊老廠房林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浪潮中,楊浦濱江化為一片無人問津的“工業銹帶”,讓附近百姓“隔江不見江”。2017年,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里岸線貫通開放。2019年,楊浦大橋以東2.7公里岸線公共空間也向公眾開放。開發過程中,楊浦濱江堅持將最珍貴的濱江臨水“第一立面”資源留給市民,積極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世界會客廳”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公園城市先行示范區、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示范區、無障礙創新示范區等5個示范區建設,塑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
經過多年建設,如今楊浦濱江平均每隔700米就建有一個黨群服務站,就像是一個家門口的“會客廳”,提供人文講解、自助飲水等服務,彰顯出高標準、精細化的城市治理方式,也體現出城市溫度。
“就拿我們站來說,開放服務的四年內始終堅持更新,舉辦了很多紅色黨建活動,增添了許多智能化電子設備,還設置了一塊意見收集屏。市民游客來到這里,可以在屏幕上寫下對楊浦濱江的建議與意見,我們后臺工程師會及時進行采納。”張蒨說,“很多人說,楊浦是人民的楊浦,上海是人民的上海。我們希望將這種人文精神傳遞出去。”
目前,楊浦濱江空間無障礙創新示范區建設正式啟動,將建設從懷德路至明華糖廠共1.2公里的示范段,并計劃完成示范段的盲文標識牌、輪椅位標識、公共廁所無障礙改造、無障礙停車位、無障礙電瓶車購置等硬件建設。
“我們黨群服務站目前提供輪椅、拐杖等便民設備,可供居民朋友隨時借用。未來,除了從硬件設施上實現殘疾人友好外,我們還有意營造一個溫馨的人文氛圍,提供手語講解服務,也讓更多殘障人士能夠來到濱江,了解、愛上這里豐厚的文化底蘊。”張蒨說。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