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英雄兒女》:把“熱血”寫進無數人心里
大型話劇《英雄兒女》首輪演出10月16日剛剛收官,18日上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相關負責人以及該劇的主創就邀請一眾專家召開研討會,緊鑼密鼓為接下來的修改、打磨征求意見,力求將其打造成為一部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
話劇《英雄兒女》重新創作、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以及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電影《英雄兒女》,講述了上海籍志愿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繼奔赴抗美援朝戰場英勇戰斗、保家衛國的故事。相較于小說和電影,話劇《英雄兒女》側重展示人物的情感,通過增加人物和情節,讓整個故事更加豐滿,傳遞出真實情感。
對此,專家們認為,這一處理讓個體的命運和情感在歷史大背景中凸顯出來,讓熟悉的故事有了新意,也讓這部戲更具現實意義。
電影版《英雄兒女》上海戲劇家協會顧問劉文國年輕時看了七八遍,但看話劇時依然有好幾次熱淚盈眶。尤其是劇中兩位年輕主演非常投入,讓自己有很強的代入感。“英雄是民族閃亮的坐標,崇尚英雄,才能產生英雄,《英雄兒女》找準了題材,我們這個時代需要英雄。”
“話劇中心把戰爭題材搬上舞臺,是對“弘揚革命文化”的呼應。”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副秘書長吳孝明觀看演出時,注意到觀眾中不管是年長的年輕的,有不少人都眼泛淚花“這使我們看到了藝術的生命力、打動人心的力量。”
戲中王芳、王成、志愿軍戰士們所表現出來的對理想的向往、忘我的精神,則深深打動了李守成,他表示,自己在劇中看到了“一種純粹感”,一種屬于那個年代的純粹和清澈。“那些年輕人精神世界的純粹、質樸,對今天的青年來說,也會有一種靈魂被洗滌的療愈感。”而劇中一些情節和場景的設置,都讓整部劇具有“雕塑感”,比如“坑道入黨”比如王成喊出“向我開炮”的一瞬。
在戲劇評論家方家駿看來,《英雄兒女》 是一部獻給兩代人的當代戲劇。“巴老從朝鮮戰場回來后9年才開始寫《團圓》,為什么?他是有思考的,他思考的是這場戰爭能為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們帶來什么。而今天,幾位主演用激情而溫暖的表演感動了觀眾,再一次把“熱血”二字寫進了無數人心里。”
專家們也為《英雄兒女》接下來的修改、打磨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評論家毛時安提議,話劇可以增加更多文學性、詩情性內容,降低全劇的“緊繃感”,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化場景,或劇中角色對生活場景的回憶等。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郭晨子則提議,考慮到一些80、90、00后觀眾對抗美援朝戰爭以及《英雄兒女》相對陌生,或許需要新的舞臺樣式和敘事模式。
《英雄兒女》首輪演出后,編劇喻榮軍從各界觀眾反饋中又收集了幾十個問題,用于修改打磨,“無論觀眾是否看過電影《英雄兒女》,走出劇院,都能感受到英雄精神,感覺超越時代的藝術魅力。據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張惠慶透露,12月初,“小修”后的《英雄兒女》將再次與觀眾見面,明年“大修”后,將啟動全國巡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