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天后宮”海派“慎余里”完成保護性修繕
蘇州河靜安段歷史建筑“串珠成鏈”
靜安區蘇河灣區域,百年“天后宮”日前完成保護性修繕亮相。與其一起亮相的還有復建后的石庫門里弄慎余里,以及新增商業文化綜合體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市民游客沿著蘇州河靜安段從東向西,可以看到,一座座修繕后華麗轉身的歷史老建筑——上海總商會、天后宮、慎余里、新泰倉庫、四行倉庫等串珠成鏈,呈現最美的共享空間。
天后宮 精妙華麗細部重現
建于1884年的“天后宮”是江南殿堂式古建筑,也是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形制最全、規格最高的媽祖廟。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天后宮”曾是上海最大的祭祀場所之一。
“天后宮”后來經歷變遷,曾作為學校、辦公場所使用。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住房短缺,“天后宮”還住進過“72家房客”。后來,“天后宮”漸漸淡出了老上海人的視線。20世紀80年代,“天后宮”的大殿被遷建至松江方塔園。2006年,為配合12號線地鐵站的建設,有關部門對當時“天后宮”還留存的戲臺、部分門樓和看樓等進行了保護性拆除,所有構件被保存在專用倉庫。
此次修復工程恢復的是“天后宮”的戲臺、門樓與東、西看樓。戲臺位于中央,東、西看樓居于兩側,建筑總體為兩層高。最具看頭的部分就“藏”在二樓戲臺的頂部。走上戲臺,仰頭向頭頂的“藻井”望去,只見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圓形純木結構穹頂,呈現了很多雕花,圓形構造周邊呈放射狀延伸出很多彎形射線,如浪花一般,每條射線都由大量雕工精美的小構件組成,全部采用中國傳統技藝“榫卯”技藝拼搭而成。整體造型非常精妙與華麗,制作難度超高,體現了當年匠人的高超技藝。
修復后的“天后宮”將在今年12月作為文化展示空間對市民游客開放。
慎余里 原材料原工藝還原
距離“天后宮”100多米處,是充滿海派風情的石庫門建筑“慎余里”。“慎余里”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上海通和洋行設計,設計風格與工藝代表了當時上海石庫門民居的標桿水準。2012年,為配合城市更新項目,“慎余里”被保護性拆除。
修繕團隊告訴記者,“慎余里”完全按照歷史測繪圖復原,重點保護部分在外立面,本真地還原了清水老磚墻、實木窗與水刷石的傳統工藝。
在當年的拆除中,留存下的材料被盡可能利用,復建到“慎余里”8幢建筑中的1幢單元中。修復團隊告訴記者,這處建筑單元有200多平方米,保留了3萬多塊青磚、600多塊花磚和既有的全部老瓦、石庫門條石等,原樣用于其中,恢復了石庫門的傳統格局。
此次經歷復建后,全新開放的“慎余里”華麗轉身,成為文化展示、旗艦餐飲與體驗零售的集聚地。(記者 唐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