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長者食堂最多能覆蓋多少小區?離得近嗎?
長者食堂,離我們夠近了嗎?
148個,這是2019年到2022年間,上海市長者食堂數量增加的數字。這個數字,同過去11年里的增長數量相當。
時間拉回到2008年。那一年,上海市老齡人口達到300萬。同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在新聞發布會宣布,將設立200個“助餐服務點”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重點滿足有就餐困難老年人群的需求。
11年后,2019年,“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點”再次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在接下來的4年里,老年助餐點項目都作為當年市政府實事項目,得到持續推進。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陳躍斌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市民政部門在開展基層大調研時發現,老年人對助餐有了新需求,助餐服務要在原有基礎上完善布點、提升品質。自2019年起,長者食堂數量增速明顯加快。
什么是長者食堂?不完全等同于助餐點,長者食堂往往有獨立的廚房、占地規模更大、服務能力更強(社區長者食堂供餐能力一般在每餐150客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它承載著老人們對從吃得上到吃得好,乃至更寬闊的養老空間的期盼和想象。
作為為老服務中最直觀的部分之一,我們檢索了上海市長者食堂官方小程序“老食惠”上信息公開可查的295家長者食堂,試圖厘清現在上海的長者食堂離助老為老適老的目標夠近了嗎。
長者食堂夠嗎?數量之外莫忽視距離
上海各區,有多少長者食堂,又有多少老人?我們做了個簡單的比對。
數據顯示,單以老齡人口與數量之比來看,黃浦、嘉定、徐匯等區的長者食堂數量稍顯緊張。2021年老齡人口已達31.42萬的黃浦區,僅擁有4個長者食堂。相比之下,浦東新區雖然老齡人口數也超過上海市各區平均水平,但擁有35個長者食堂,數量上為各區之最,老人前往長者食堂時更有選擇的余裕。而崇明和青浦的老人們相對更為寬裕,平均下來,每萬人擁有不止一個長者食堂。
這意味著,老齡人口相對多而長者食堂數量相對少的區域,其內的長者食堂服務水平面臨著更高的考驗。如何合理分流、如何統籌座位,都考驗著更具體的經營智慧。
一些區也意識到現階段尚存的不足。2022年,徐匯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五年內新增9家社區長者食堂。據公開報道,徐匯區政協委員蘭云科曾建言,當前徐匯區社區食堂數量上還不能滿足需求、布局還不夠均衡、質量上還有待提升。
當然,長者食堂數量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區土地人口特點影響。如黃浦區全區均在上海市中心區域,人口密,面積小,而長者食堂有對服務能力、面積的要求,大范圍覆蓋確有不便之處。相比之下,郊區土地面積大,可供建設的空地多,長者食堂推行有其便利之處。
這也意味著,如果換一個計量標準,以平均多少平方公里以內有一家長者食堂來衡量,結論可能不盡相同。數據顯示,以地理空間的平均分布而言,靜安等區的長者食堂擁有量更為亮眼:在靜安,平均每1.44平方公里內便有一家長者食堂。
這提醒我們,數量之外,距離的概念也不能忽略。可及性應當成為衡量長者食堂是否足夠的重要標準。走多遠能到達最近的長者食堂,關系到行動不便的老齡群體能否便利地享受到這份優惠。
長者食堂如何選址?我們檢索了官方微信公眾號“老食惠”上公開地址的295家長者食堂,借助高德地圖的poi檢索功能,統計了全市的長者食堂一公里內能覆蓋到多少小區。
結果顯示,食堂周邊一公里內的小區數量整體與區域建筑密度呈正相關。從市區到邊郊,小區數量整體呈現遞減的趨勢。在中心市區,長者食堂周邊一公里內小區數量過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整體而言,住在中心市區的老人,自己家周邊能找到長者食堂的概率更高。
從2008年開始獨立運營養老助餐服務公司、在全市運營超過三十家長者食堂的上海緣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小鋒表示,作為運營方,他們在給街鎮提供選址建議時會提到,建議將地址選在“周邊小區比較密集的小馬路”上,這樣既能有效對接老人的用餐需求,運營方的運營壓力也會減輕。
“郊區相對來說需求不大。我們在郊區也運營了兩個項目,這些老人他們不常到食堂來吃飯的,相比之下市中心的需求更多。”魯小鋒說。
從有到優,我們還需要什么樣的長者食堂?
覆蓋率、輻射能力,衡量的是長者食堂的可及性問題。而隨著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對其質量的進一步要求也自然浮現。
長者食堂到底在居民心中評價如何?居民更在意它的哪些服務?
我們檢索了大眾點評網上所有呈列的長者食堂關鍵詞下的評論,不難看出,長者食堂相關的評論以好評為主。長者食堂的口味、衛生狀況與價格成為評論里最常提及的三類話題。
對“性價比”的追求事實上貫徹了人們對長者食堂的關注。有評論坦言,“考慮到價格,這個味道已經很不錯。” 長者食堂整體定價確實不高,套餐檔位多在十幾元左右,或是區分葷素,單道菜品價格多在十元以下。而相較同等價位的其他社會運營單位,長者食堂則更具公信力,有政府招標資質作為背書,加之“干凈、明亮”的外觀印象,多數留言者對其衛生狀況也抱有肯定之心。
“比它好吃的沒它便宜,比它便宜的未必有它好吃干凈。”如此中庸之道,正是長者食堂對于食客而言的性價比所在。
兼而有之的性價比,同大部分長者食堂政企聯合的運營模式頗有關聯。政府財政的支持,保障了長者食堂整體定價的實惠。上海多區都在市政府標準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給予長者食堂運營補貼,最高單家食堂每年超過8萬元;而專業社會力量的引入,則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口味到餐具的適老化,都更貼近老人們的需求。比如,在去年通過社區食堂標準化試點項目驗收的彭浦新村街道,內部五家社區食堂,都是委托兩家餐飲企業負責日常運營。
有趣的是,“中午”這一用餐時間點也頻現于評價中。午餐是用餐需求最集中的時間段,長者食堂適時地填補了這一需要。但另一角度而言,有時候,老人們想在長者食堂吃晚餐,也未必能順利吃上。有接近一半的長者食堂只提供午餐服務。能夠提供全餐服務的長者食堂,僅占整體數量的1/4左右。
從一頓午餐到一日三餐的延伸,對長者食堂的服務提出的要求將不止于簡單的加兩頓餐飯。采購、儲藏、制作、分流、保潔……各環節的服務能力都要更進一步。“尤其是早餐,紅案和白案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還需要提前準備開餐,運營和人手的壓力都會增加。”魯小鋒說。
從結果看,現階段,長者食堂的服務能力尚不能實現全部提供全餐服務。
除去一日三餐全包攬,人們對于社區長者食堂的想象也不止于此:能不能推行外送服務,從上門吃飯變成送飯上門?能不能有效利用長者食堂的就餐空間,為老人提供可供交流放松的場所?
現階段,外送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記者在走訪部分長者食堂時發現,即便小程序上寫明堂食可容納上百人,但受疫情影響,很多依托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長者食堂并不直接對外開放,僅提供訂餐配送服務,甚至可能只提供打包外帶服務,送餐車也被暫時擱置。
能否引入外部社會力量?目前來說,不容易。魯小鋒說,他們先前也和一些專業外賣企業合作過,但是,需要送餐的老人多住在老小區高層,外賣員爬樓消耗大,再者單筆訂單利潤空間低,很少有能長期堅持合作的。如何解決配送上的“最后一公里”之困,恐怕還需要更多的探索。
利用長者食堂的空間拓寬養老服務的內涵,一些長者食堂也開啟了嘗試。魯小鋒介紹說,“我們也融入了空間活動,我們會騰出一個區域出來,非就餐時間里,我們會請老人過來搞公益活動。”
問題伴隨著探索,是諸多公共服務往前推進時常見的邏輯。對于養老助餐服務而言,從助餐點到長者食堂,再到不斷探索的送餐上門與空間拓展,是一條不斷延長的道路。具備空間、備餐全流程等優勢的長者食堂,理應同一般為老助餐點作出區分,回應其建設之初時眾人的期待和要求,作為社區嵌入式養老的延伸,為老人提供更豐富、更廣闊的餐食選擇和便利。
老有所養,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讓長者食堂離老人們更近一點,既是在當下解決一餐飯的缺口,更長遠地說,也是為了每個人在終將遇到的衰老的一天,都有一碗熱飯、一瓢熱湯可慰藉。
注:
[1]數據來源上海市民政局推出的長者食堂查詢公眾號“老食惠”上公開的各長者食堂建設時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