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天入地、馬不停蹄,探秘這群鐵打的“疾控人”
【“特殊精神 特殊擔當”——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九】
封控組、流調組、采樣組、消毒組、檢驗組、數據組……
連日來,位于上海市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樓的指揮室徹夜通明。“我們一共有14個專業工作組。一旦發生情況,各組負責人都要第一時間了解信息、各司其職、打好配合。”黃浦疾控黨辦主任阮園介紹。
這里,幾乎是你能想象出的最忙碌的現場。要阻斷病毒傳播,就得拼命與之賽跑。跑在最前線的疾控人,就是竭盡全力的“尖刀營”。
“尖刀營”工作千頭萬緒,流調組要在24小時內排摸清楚疑似人員軌跡。如果確診病例在商務樓工作或途經商場,需要從幾天前的監控視頻開始排查,以確定高篩、次密接管理對象,正如網上熱議的“判定次密接和高篩,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
更多組也同樣辛苦且重要。大江東工作室見縫插針采訪了采樣組、消毒組、檢驗組的三位組長——
“上天入地”采樣組
3月15日夜里10點,新的采樣任務來了。正接受采訪的張博趕緊整裝出發。次日一早她對東姐說,“以為要忙到凌晨一兩點,后來零點剛過就完成了!”
黃浦疾控采樣組組長張博,自家小區封控,妻子剛動完手術,拆線換藥他統統顧不上,早就一頭扎進單位,24小時連軸轉。“疾控人的家人這兩年太苦了。經常半夜一個電話叫走,幾天不著家。”他很愧疚。
張博不說,其實他的工作更苦。
上海黃浦疾控中心采樣組工作現場
采樣組,負責對確診病例或密接人員環境采樣,有“上天入地”之能,“門把手、餐廚用具、床單被罩、毛巾、漱口杯、垃圾桶、馬桶、下水口、空調口……爬上爬下,能觸及到的地方都要采到。”張博說。
一般人會忽略的空調出風口、廁所下水道,是最受關注的重點區域。“特別臟的地方,往往容易附積病毒。上天入地,才能盡快準確厘清傳播鏈。”
在固廢垃圾中轉站最危險的垃圾傾斜口,張博與同事們把自己扣在安全扣上,探身到深處采樣。即便全副武裝,也擋不住洶涌而來的刺鼻味道。
一次性集中采樣,便是連續數小時作戰。最長的一回,采樣組兩天兩夜沒休息。“沖得上、打得贏,疾控人必須的!”他淡淡說道。
“天羅密布”消毒組
“今天最早的任務,是凌晨2點來的。” 消毒組組長唐毅告訴東姐。“當時剛躺下。我們疾控中心的人,都是捧著手機睡覺。”
包括確診病例醫院就診過程感染控制和現場消毒評估,陽性病例住所工作單位等生活軌跡現場消毒處置,隔離點全覆蓋督導評估等……消毒組是在織一張防疫“天網”。
“奧密克戎傳染性這么強,陽性人員多,軌跡也多。”唐毅覺得已達疲憊的峰值,“全天都特別累,躺下卻睡不著,反應慢半拍,經常忘了自己講了什么。”
跟病毒賽跑,無法休息。場所消毒任務,近來日均20多個,坐一下的時間都沒有。一次7000多平米的辦公場所應急處置,從凌晨5點持續做了近六個小時。霧化消毒劑滲進面罩、口罩,結束時,7個人個個涕淚交加。
消毒組的最大難題是“呼吸”。背著沉重的噴霧器,現場霧氣騰騰,這可不是桑拿間水霧,而是顆粒極微小的消毒劑,護目鏡一片模糊,濃郁的酒精味穿過防護面罩進入呼吸道,一般人無法忍耐。
上海黃浦疾控中心消毒組工作現場
唐毅的兒子上小學,春節后就沒看到父親休息過。妻子也是醫務工作者,同樣忙極了。小學停課,兒子只能靠鄰居幫忙照看……
“從2020年初起,我們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唐毅說。讓市民生活如常的背后,是這樣一群默默付出的疾控人。
“心細如發”檢驗組
“這是哪家的樣本?”宋黎黎問。“瑞金醫院來的。”
半夜時分,宋黎黎穿好防護服,剛要進實驗室,又來了一批新的樣本試管,實驗室外轉運箱堆積如山。
“當天樣本必須做完,所有樣本不留夜。”宋黎黎停下腳步,緊趕著跟東姐聊幾句,“核酸結果沒出來,我們更急。早報一分鐘,就能早管控一分鐘,就少一份風險。”
上海黃浦疾控中心檢驗組工作現場
檢驗組負責所有核酸檢測點報來的核酸異常復查、陽性初篩工作,責任巨大——不能錯判一個陰性,也不能放過一個陽性,還要爭分奪秒。
“實驗室機器不停的。凌晨兩三點來的樣本,我們直接做到天亮出結果。”她介紹。防護服穿脫復雜,為了“快”出結果,檢驗組便通過減少吃喝來控制上洗手間。每一輪實驗至少4至6小時,每次換防護服,內衣都濕漉漉的。
“你看我們手上的濕疹,都是長時間在手套里悶出來的。”這位疾控檢驗組組長挺心疼同事們。“大家年紀不輕了,但檢驗工作技術性很強,別人做也不放心。”
在完全零污染的環境中,進行必須完全零失誤的精密操作。僅以“擴增”這個環節為例,提取好的核酸只需加入5ul進入試劑體系進行擴增。5ul什么概念?一滴水的十分之一,用極小的槍頭也只能看到頭上那一點點。而且還要求操作快!穩!準!
這兩年,疾控人完全沒有日常生活。疫情爆發那年,宋黎黎兒子高考,她顧不上;這一回,大二的兒子回家上網課,只在她回家拿衣服時打了個照面。
“疫情不散,我們不退!”她語氣堅定。
(本文圖片均由上海市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