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這場元宵盛會如期而至!你“鬧元宵”了嗎?
在元宵節這一天,全家人歡歡喜喜聚在一起,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這個年才算過得圓滿。
每年這個節日,楊浦都有一場備受期待的盛會——四平路街道“元宵行街會”。
長街中央,一支行街隊伍敲鑼打鼓,喜慶過市。有舞龍舞獅的,有高歌碼頭號子的,有踩著高蹺甩著花手絹的……20世紀初,蘇北移民將此文化帶入上海,在楊浦形成風俗,規模空前,自2005年起“元宵行街會”已舉辦17屆。
2月15日下午,我們的節日“福虎賀新歲 非遺過大年”——2022年楊浦區環同濟第十七屆“元宵行街會”民俗文化市集活動在四平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拉開序幕,通過直播的方式與廣大市民如約相聚。
吃、做、玩,非遺項目集聚
本次活動由啟動儀式、元宵燈謎和非遺市集三大板塊組成。其中,非遺市集分為“美食市集”“手工市集”“制作市集”三個主要區域,包含傳統文化、創意制作等領域的18個項目參與擺攤。
活動現場,除了包湯團、做花燈、畫風箏等中國傳統技藝外,還邀請到一心齋清真飯店的大廚,向居民展示楊浦區非遺項目清真面點制作技藝。每一個煎包拳頭大,幾兩肉餡、幾兩面皮、皮上要掐幾道褶,都有講究。包子入鍋幾秒后滋滋作響,冒起油光,香氣撲鼻,看得人口水直流。
此外,四平路街道還邀請到市級非遺項目“風箏制作與放飛技藝”、老北京戲劇絹人制作、非遺項目“剪紙”、傳統文化“虎頭鞋”,市級非遺項目“西郊農民畫”等多個非遺項目的老師進行現場展示,為本場活動增添了濃濃的中華藝術之美。
社區居民、優秀志愿者代表、環衛工人、快遞小哥、醫護人員、留學生等群體在歡笑中逛著攤位,看到新奇好玩的就坐下體驗,如同逛廟會一般。包湯團、做花燈、制作海派布藝畫、甚至捏起了一個個花餑餑……大家歡歡喜喜共度元宵佳節。
來自尼泊爾的謝瑞莎是同濟大學留學生,本次活動中,她流連于虎頭鞋和花燈制作,對包湯團也很感興趣。謝瑞莎表示,沒想到中國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此有趣讓她著迷。“這些都是我以前在尼泊爾沒有見過的,像花燈、虎頭鞋這種民間工藝品,工藝復雜,外觀又漂亮。今天能有機會學習制作,我真是太高興了。”
創新,也是傳承的一種方式
虎頭鞋制作攤位是本次元宵行街會的熱門打卡點。負責人李宜君年近七十,學習虎頭鞋制作技藝多年,攤位上滿滿的工藝品都是她的杰作。不過,面對攤位前的年輕學習者,她教的并非虎頭鞋制作,而是學做虎頭香囊。
記者了解到,李宜君的虎頭香囊有其獨特的審美和工藝,部分源自她的原創,她就經常以教授香囊制作替代虎頭鞋制作。“因為虎頭鞋制作起來非常難,工藝繁瑣,許多年輕人做著做著也許就失去興趣,導致整個技藝傳承不下去。”李宜君介紹說,“所以我就把虎頭鞋后半部分去掉,僅取鞋面工藝,配上香包塞入其中,容易制作,年輕人也更愿意學了。”
在李宜君眼里,創新,也是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目前,她仍在鉆研虎頭鞋與虎頭香囊制作技藝,并期待著一代代年輕人將此技藝延續下去。
活動現場,四平路街道還為醫務工作者、環衛工人、外賣小哥、安保人員及在滬留學生代表等“原年人”送上了元宵花燈,用溫暖的祝福致敬堅守在崗位的“最可愛的人”。讓他們不僅感受到節日的繽紛浪漫,也感受到春日的溫暖。
“元宵行街會”是上海市非遺文化項目,是楊浦地區傳承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是四平路街道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本次“元宵行街會”民俗文化市集,是創新與傳統的有效結合,匠人與“后浪”的跨世紀交流,是文化服務多元化的有益探索。
據悉,本次活動旨在讓群眾樂享“文化大餐”的同時,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營造了精品四平,睦鄰和諧的濃厚氛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