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件“數字國寶”被秒殺后,只能藏在手機里嗎
昨天中午,河北博物院館藏國寶“長信宮燈”化身為數字藏品,在支付寶螞蟻鏈上線,限量1萬件被“秒殺”。12月16日河南博物院推出該院首個數字藏品“婦好鸮尊”,限量發行1萬件,同樣被搶購一空。
近年來,全國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其中不乏融文物形象與歷史知識于一體的“出圈之作”。如今,博物館文創開發的腳步又走向大數據領域,試圖借此走進青少年群體。昨天下午,由光明網主辦的“用數賦智 助推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隔空聯動,多位來自文博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探討數字新文創的未來。
數字化的國寶活起來
中午12點,文博愛好者劉童“掐秒”上線,搶到河北博物院館藏國寶“長信宮燈”的數字藏品,放進自己的支付寶螞蟻鏈中。打開頁面,這一盞金色的宮女提燈形象國寶空懸手機屏幕上,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
河北博物院的數字藏品上線即售罄
劉童參與過三款文物的數字藏品搶購,感覺“越來越難”。在他看來,這些文物放進手機里,不僅可以隨時調出來,能“無死角”觀看,還能放大觀看細節,這是日常進入博物館或翻看圖冊所不具備的優勢。隨著國際上數字收藏品風潮漸起,文物類數字藏品成了不少收藏者新的目標。
文物數字藏品有多火?在“長信宮燈”數字藏品上線之前,已有收藏類博主在小紅書等平臺對文物歷史、藏品樣式、數字開放公司進行介紹和“評級打分”。
“數字化讓‘中華第一燈’照進人們的生活。”今天下午的研討會上,河北博物院副院長趙志良通過“長信宮燈”數字藏品的火爆看到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年輕人是數字產品的主要使用者。希望借由數字化藏品,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博物館。”
近年來,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數字化嘗試不斷在進行。此前上海博物館為配合“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推出了一款手機游戲,玩家可以“重走”當年黑石號商船的路線,闖關后即可獲得一件“文物”,并附有文物信息。
“數字藏品”只能藏在手機里?
不過劉童坦言,今年10月底搶到的湖北省博物館數字藏品“越王勾踐劍”,已有一個多月沒拿出來看過了,“新鮮勁過了”。不少文博愛好者也坦言,目前文物類數字藏品大多只有文物形象、唯一編號和姓名,缺少持續的“社交價值”:“千辛萬苦搶到后只能發一次朋友圈。”
相比海外已經被炒上天的數字藝術品,文物類數字藏品從發售之時就有意識地避免價格炒作。這些數字藏品發布時都有附加規定,如半年內不能流通、只允許轉贈而不能交易等。但在一些消費者看來,可以適度開發數字藏品的市場價值:“任何一種收藏品之所以火爆,都有市場因素起作用。從郵票到球員卡,關注的人多了,就會帶動人們了解背后的故事。這樣的方式對傳播傳統文化有一定益處。”
上海博物館配合展覽開發的手機游戲
市民胡先生喜歡參觀博物館也喜歡玩游戲,他認為“游戲皮膚”方式可以給文物數字藏品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啟發:“游戲皮膚有使用環境,在游戲中有一定實用價值和社交價值,文物數字化后也需要這樣持續顯示價值的環境。”
此前,曾有博物館依據自身館藏作品開發出適合游戲的“名畫”,還能將這些畫作帶進游戲中。一些數字藏品的消費者期待:“除了將文物數字化,還可以考慮更多的玩法。”
將創意與內涵“深度綁定”
一個好創意能帶來多少關注度?
河南博物院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史自強介紹了“網紅產品”考古盲盒背后的數據:2019年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銷售額不過100余萬元;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文創產品銷售額卻達到800余萬元;今年已突破4000萬元。其中2020年底走紅的“考古盲盒”功不可沒:僅2021年,考古盲盒就帶來3000萬元的銷售額。
史自強分享河南博物院文創
原以為“火不過2021年春節”的考古盲盒,為啥如此受歡迎?“每次上線1200-1500個,基本都是秒殺。我們不是搞饑餓營銷,是產能就這么點。即便這樣,打包發貨都得半個月。”史自強表示,考古盲盒走紅后,他們特意跟廠家商議,決定“不盲目擴大產量以保證品質”。
品質上乘之外,許多消費者認為“考古盲盒”最大的價值在于讓普通人體驗考古的樂趣,在“玩”中學到考古知識。“從文創產品到數字藏品,雖然有二維碼讓人了解背后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特別掃了去看,產品與故事是割裂的。”在不少人看來,考古盲盒“出圈”正是創意與內涵的“深度綁定”。
劉童查閱資料得知,“長信宮燈”頗具環保理念,提燈宮女身體中空,火焰燃燒的煙塵由燈進入宮女身體再排除,可減少污染。“這么有趣的過程,為什么不能在數字藏品中體現出來呢?”在他看來,完全可以為數字藏品添加“點燈”功能,了解背后的故事:“當文物與生活結合,才會讓我們真正了解傳統、反映現實。”
史自強援引新華網的話表示,當大家不再為“考古盲盒”出圈而興奮,文化創意就成為人民生活的日常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插上翅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