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一間長者食堂,智慧,細心,守護舌尖幸福
【“人民城市 上海實踐”系列報道之四】
酸菜黃花魚、茭白炒肉絲、紅棗銀耳羹,一碗白米飯——12月9日上午,當79歲的劉秀英把餐盤放在收銀臺結算區時,屏幕上自動列出單價、算好價錢,還算出這餐飯攝入的熱量,更精確到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纖維各多少克。對著屏幕掃臉,31元餐費打8.5折,老人秒付了26.35元。
“這里吃飯干凈衛生還便宜,最重要的是離家近,過條馬路就到了。”劉奶奶家住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莘莊一村,老伴過世后一直獨居,為了不麻煩孩子,她常年吃食堂,吃隔夜菜也是常事。可離家最近的社區食堂,也得坐2、3站公交車。幾年前的冬天,一次午餐回來的路上,她被自行車撞倒,骨折動了手術,躺了近一年。“哎,要是家門口有長者食堂就好了!”
劉秀英老人看著電子菜牌上標準的營養成分,選擇午餐菜品
9月17日,老人盼了多年的莘松社區長者食堂在莘莊三村開張了!走進這間380多平方米的新食堂,讓劉奶奶驚喜的,除了優雅溫馨的環境,是無處不在的智能設備藏著許多健康小密碼。看似普通的餐盤下面都裝著芯片,每天十幾樣菜品,樣樣都標識清楚營養成分,口感酥軟,低糖少鹽少油,一周不帶重樣。忘了帶卡,刷臉即可支付;聰明的機器還貼心提示攝入多少熱量。
莘松社區長者食堂服務員為老人遞上筷子
劉奶奶和鄰居邊吃邊聊,開心!
“這里像家,我交了很多老年朋友。”像劉奶奶這樣的獨居老人,僅莘莊一村就有30位,每天上午10點,食堂還未開餐,他們就聚到這里,談天說地,再不孤單了。
莘松社區長者食堂負責人魯小鋒從2008年就開始經營。“開始沒經驗,只想讓老人有口熱飯吃,除了飯菜價格低,和其他食堂沒什么區別。這幾年,上海越來越重視公共設施適老性改造,食堂越來越‘暖’了!”比如增設了無障礙設施,一進門的洗手臺裝了兩副水龍頭,方便老人左右手都能擰動。還專為行動不便老人設的半圓旋轉座椅、餐桌旁的拐杖夾。
上海各個社區食堂的適老性提升,還體現在一套套智能助餐軟件及設備的入駐。這些食堂還和科研院所合作分析老人飲食習慣,研發適老健康食譜。“老人味覺不如年輕人靈敏,更喜歡油重鹽多,而健康膳食口味清淡,不受歡迎。我們要在菜品上下功夫,引導他們吃得更加健康。”魯小鋒說,常和老人溝通,他們對老人越來越了解:“他們要求真的不高,只要細心、貼心,他們就非常感激和滿足。”
眼下,上海已有近300家社區長者食堂以及助餐點1000余家,日均供餐近15萬客。很多行動不便的低收入老人,還能享受送餐上門服務。
上海,本市戶籍老年人口占比高達36.1%,為老助老是城市標配。根據規劃,每個街鎮要建設一到兩個供餐能力150客以上的社區長者食堂,并將加強老年助餐場所保障措施,推廣“智慧餐廳”服務,提升助餐服務的多樣性、便利性、安全性。
“長者食堂人氣聚攏后,還會開展一些公益項目,希望營造家的氛圍,也吸引子女抽空陪同就餐,‘有你陪伴才美味’嘛!”魯小鋒說。
(圖片均由黃曉慧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