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一座安心“地下城”,暢達、溫暖,時時邂逅大師
【“人民城市 上海實踐”系列報道之二】
每逢上午8時,世紀大道地鐵站內,從4、6、9號線換乘2號線的乘客,就漸漸多了起來。車站設置的限流欄桿已開啟約八成,引導乘客在站內換乘時多繞行一兩百米,延長進站時間,可以有效防止客流聚集。
此時,在上海地鐵3C調度集中控制中心,大客流自動監測下的精準預警早已啟動。這是一套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客流監測管理系統,按秒、分、小時、日等單位對車站站臺、站廳、換乘通道等區域客流精準識別,一旦發現異常,可自動發出警報并提供信息,輔助車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選擇相應等級的應對措施。
上海地鐵3C調度集中控制中心
除了“黑科技”,上海地鐵有一群運能“精算師”,技術人員王瀟驍就是其中之一。他從事的是城市軌道交通列控技術研究及仿真系統研發,為緩解上海地鐵大客流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根據經驗,每優化節省約6秒,每小時就可以多開一部車,能極大緩解早晚高峰擁擠。乘客的每一秒,都值得我們為之拼搏!”
上海地鐵2號線廣蘭路站4/8換乘點,由于各種原因容易出現極端大客流對沖,1小時內曾有1.42萬人涌入站臺換乘,公共安全隱患一觸即發。王瀟驍與團隊成員歷時百日,研究分析了56種運營改進方案。通過大量計算機模擬與現場實測,確定了將8編列車至浦東拉通運行,過渡期間增設創新中路掉頭車的綜合解決方案。現在,廣蘭路站臺幾乎看不到急于跑步換乘的乘客,“讓市民少等1分鐘車,上班族多睡10分鐘。”
“我們兩人酷愛旅游,基本都是他做攻略,我無法理解的是,他的安排總是精確到每一個小時,為此我們偶爾還有小矛盾。”王瀟驍的未婚妻有過抱怨,常常乘地鐵的她,慢慢懂得:“精準計算已是他的習慣。無論他去哪座城市,一定不會錯過地鐵。分析每條地鐵線路的差別,他總是滔滔不絕、神采飛揚,好像地鐵才是他的親密‘愛人’。”
在近2500萬常住人口的大上海,包括磁浮線在內的19條地鐵運營線路串連起千萬市民的出行。今年底,上海城軌運營線總長將突破800公里,網絡規模和列車保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建地鐵就是建一座城,”上海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俞光耀感嘆,上海地鐵正從單一的交通運輸功能向綜合服務的城市地鐵網絡轉型。在滿足乘客出行需求同時,結合城市區域規劃,將地鐵車站、停車場的上蓋開發建設成居住、消費、辦公、出行、娛樂相融合的都市生活新空間。
上海地鐵“最美車站”15號線吳中路站
把名人大師請進地鐵,在人民廣場建立“地鐵音樂角”;讓中外詩歌和戲劇走進地鐵;打造了4號線文化環線、推出主題文化列車、建設了文化展示長廊、發行地鐵文化紀念票卡等,形成多層次的地鐵公共文化體系,讓乘客在地鐵“看得到作品、聽得到音樂、學得到知識、悟得到精神、感受得到文化氛圍”。
上海的“地下城”,可閱讀、有溫度、有情懷。
(本文圖片由上海申通地鐵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