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希望‘第二次’住進曹楊一村的日子早日到來”
口述人:
葉敏軍,曹楊一村居民。1959年出生在曹楊一村,原在上海繡品廠工作,擔任過團委、工會、車間主任等職務。退休后積極參加社區活動,也是此次曹楊一村成套改造的受益者,向曹楊新村村史館捐獻了父母當年的結婚證、鐵皮飯盒等老物件。
口述實錄:
“希望‘第二次’住進曹楊一村的日子早日到來”
我生在曹楊,長在曹楊,看到曹楊如今的發展感到十分驕傲。特別是現在推出成套改造工作,對我們曹楊人來說也是一種歡天喜地的大事,感到非常的高興。
搬進曹楊的時候我還沒出生,不過聽父母說起,當時能住進曹楊的都是先進人物、勞動模范或者先進生產者,都是對國家做出一些貢獻的員工,都覺得那個時候能搬進曹楊新村是很自豪的一件事。
1952年曹楊新村首批居民入住
首先從條件上來說,曹楊新村的基礎設施就很好。抽水馬桶、煤氣等都是最先普及的。我記憶比較深的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用一個廚房,然后你做你的、他做他的,做好了之后還會相互交流、嘗嘗味道,順便探討一點經驗,一個是比較熱鬧,第二也十分具有人情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配套慢慢落后,所以我聽到成套改造的事情是很開心的。改建對于我們來說,第一個是給一些歷史文化一些載體,第二個是保護了一些優秀建筑,我希望這個建筑能夠保留下去,至少在意識傳統、在我們的記憶上去還能保留下去。其次,改建從根本上考慮到了老百姓的住宿問題,對我們來說最起碼可以過得更舒適一點。
不管怎么樣,成套改造好之后,房屋的外觀肯定更好,因為以前的建筑材料跟現在的建筑材料不一樣,改造后的外觀外觀肯定是好的。其次,舒適度應該也會更好,因為之前沒有每家每戶獨立成套,現在有了個人的隱私空間,增強了舒適度。
有很多人擔心曹楊改造完之后,會少一點煙火氣。我覺得肯定不會。因為曹楊有兩個“化”,一個是綠化。我們住在這里,感受很深刻,曹楊的綠化特別多,應該說是一抬頭就能看到。在這里散步很舒服,空氣也好。因為大家都很喜歡在外面散步,特別是我們年紀大了以后,所以很容易就會碰到熟人,點點頭、打個招呼,很有人情味。
還有一個就是鄰里文化。我記得,住在我家隔壁的是個家庭婦女,就是現在說的全職媽媽。因為家里生了五個孩子,需要一直待在家里面。而我父母是雙職工,如果下班很晚,那位阿姨每天會幫我們淘好米做好飯。因為當時我們的米都放在同一個灶間。有時間母親忘記買飯菜,阿姨就讓我們到他們家吃飯。當時的鄰里關系是真的很緊密。我們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幫忙,只要叫一聲,人家都會來幫忙的。
因為成套改造需要外搬,我臨時搬去安亭居住。房子是大了,但是真的不習慣,導致我一個星期起碼要來兩次曹楊。安亭這邊人生地不熟,開門見到人基本上都不認識也不會打招呼,更不要說知道姓甚名誰了。
曹楊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是在這里生活了半輩子,知根知底,也有聊得來的話題。其次,主要是因為曹楊附近配套真的是不錯,綠化好、空氣好。其次,我們喜歡往曹楊跑,是因為周圍買東西確實很方便,像個小百貨公司,想買什么都有。
蘭溪路社區商業街(作者:李樹德)
對于我們這些退休的人來說,曹楊確實是最好的養老地方,商場、公園、醫院應有盡有。交通方面,這邊交通四通八達,去哪里都十分便捷。休閑方面有公園,都在我們這些老人家的步行可達的范圍之內,不像市區需要特地開車去公園。這里好有醫院,普陀最好的三級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就在曹楊,對于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擁有一個家門口的醫院是很重要的。
當然,可能還有一些懷舊的心理吧。畢竟在曹楊居住了大半輩子,大家還是希望能留在這里養老。這次搬家整理東西,我把父母當年區長簽名的結婚證、鐵皮飯盒等老物捐獻出去了,希望能夠放在曹楊新村村史館里面,把我們的記憶和回憶保存下去,也讓年輕人了解了解以前的一些事情。
現在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搬。我回曹楊的時候也經常會去一村成套改造工地看看,施工隊進度抓得很緊,聽說工人們今年過年都沒有回去。我們這些老居民都很感謝他們,也很期待,能夠在今年建黨100周年的時候“第二次”搬進曹楊一村。
曹楊一村改造后效果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