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改后再次回到老宅,他們內心的想法是...
今年6月底,被譽為北外灘“最難”舊改的昆南項目以98.8%的簽約率提前生效,6000余戶居民陸續搬離蝸居奔向新生活。
近日,這些搬離舊里的居民們再一次回到了北外灘,重游老屋的他們內心又涌起了特別的情感,一起來聽聽其中兩家居民的想法吧~
重回“小維也納”
夫婦不約而同:“百感交集!”
“我們回到這里,心里面很激動,有一種情續北外灘,情續老房子的感覺。舊改后,雖然地段不如以前好,但是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66歲的侯來娣和老伴再次站在了霍山路121號門口,指著面前的老建筑向記者介紹道。
北外灘霍山路舟山路一帶,曾經被稱為“小維也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是猶太難民的聚居地。其中,霍山路121號曾是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舊址,2000年,在附近上班的侯來娣買下了這棟房子中的房間,一住就是20多年。
如今,這棟樓處于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紅黑磚墻、扇形大窗、巴洛克式風格的西式建筑,風采依舊。但這些“漂亮建筑”的風貌僅限于外觀,若是走進房屋內,居住環境不容樂觀。“扶梯邊上墻壁里的黃沙都在不停地漏出來,油煙機也不能裝,做飯油煙味很大!”候阿姨表示,“就像他們說的那樣,煙火氣有呀,尊嚴沒有呀!”。
“我們兩個現在居住的條件好多了,沒想到六七十歲了還能享受到陽光政策!而且現在也住在虹口,我生在虹口,就想一直住在這里。”當被問起再次回到老房子有什么感受時,侯來娣和老伴不約而同地回答說:“百感交集!”雖然內心的確也對離開老宅感到留戀,但同時為能住進新房而感到高興。
舊改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在得知這片區域會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時,侯來娣也提到自己內心有一個小小的心愿:“若干年以后這里都改造完成了,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帶著小輩過來,讓他們看看我們曾經住過的地方。”侯阿姨還提到自己的小孫女也出生在這里,笑著說自己曾對孫女說“在這里,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四代同堂蝸居壓抑不再有
老屋重游直呼內心舒暢
當天回到北外灘的,還有因舊改而多次上電視的張扎根夫婦。“這里就是我們之前的房子,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我們一家4代6口人住在兩間房子里,每間只有十幾個平方米。”張老伯一邊領著記者走進霍山路231弄,一邊介紹道。
20多年來,張扎根一家一直蝸居在這處老屋。由于環境逼仄,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房間太小就用木板搭個閣樓睡覺,小房間只擺得下一張小方桌,全家只能輪流吃飯;家具是活動式的,收起小方桌拉出沙發床,餐廳秒變臥室;還得在房間里辟出一塊空間搭個衛生間……
“要是沒有這次舊改,我們享受不到這樣的福利,一輩子就要住在這里了。現在多好啊,這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哦!”張老伯調侃道。
被問及再次回到北外灘的感受時,張老伯表示“我基本上一個月要回來看一次,心情不一樣了。以前內心壓抑,現在心情舒暢了,連血壓都不高嘞,哈哈...”
如今,張扎根一家租住在新房所在的小區,提前感受到了新居的氛圍。今年國慶當天,小虹再次探望張扎根,客廳里的折疊小方桌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可供一家人圍坐一起的長桌,昔日“窘迫”的吃飯環境也一去不復返。
在居住在新家的這段時間里,張扎根一家已經慢慢熟悉了新生活的節奏,他打趣地說道,自從搬過來后,空氣好、地方大,自己早上鍛煉身體,買買小菜,接送孩子,感覺都變年輕了。
舊區改造,是虹口最大的民生、最大的發展、也是最難的事情。自2017年以來,虹口堅持黨建引領,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以赴跑出舊改加速度,完成虹口區68街坊、90街坊、106街坊、山壽里地塊、東余杭路(一期)(二期)等舊改任務,惠及4.06萬戶家庭。
未來,北外灘提籃橋片區將會是充滿活力與人文底蘊的生活區。“窄馬路”“小街坊”的規劃理念,讓這片區域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虹口區也將繼續推進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家離開時
已是華燈初上
那些留下的老建筑
似乎都在靜靜訴說著
那個時代的故事
而新時代的故事
承載著這些沉甸甸的記憶
已有了全新的開頭
我們在此祝福
虹口北外灘所有的舊改居民們
圓夢新居
奔向幸福的新生活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