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這個“社情民意氣象站”20歲啦!
20年時間不算長,天山路街道紡大居民區卻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時間也不算短,“社情民意氣象站”卻從成立至今依舊為居民的幸福而堅守。
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紡大居民區,是由5個獨立小區、2幢商住樓和3處簡易房組成的,其中居住著2100戶居民,常住人口達到6000余人,接近60%都是東華大學的在職及退休教職工。該社區呈現出清晰的“兩老”“兩高”“兩好”特點,即社區房齡老、居民年齡老;居民層次高、素質高;黨建氛圍好、作用好。
在此特點下,紡大居民區于2001年創新設立了全市首個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宗旨的黨建品牌——“社情民意氣象站”,并按照從感知民情、掌握民意,到回應民需、解決民憂,再到維護民利、引導民樂的流程,形成了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工作閉環,促進社區和諧穩定安寧,同時贏得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的認可和稱贊。據了解,自創立至今的20年間,即便居委干部一任接著一任更替,“氣象站”仍用真心、細心、耐心、巧心,架起了社情民意“氣象站”,找到了群眾工作“金鑰匙”,也贏得了居民群眾“好口碑”。
創立之初:探索前行路更寬
2001年紡大居民區“社情民意氣象站”初設,此類社區黨建品牌在整個上海的社區都少之又少,所以并沒有太多可借鑒的案例和做法,時任紡大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胡金英頂著壓力“想在前、干在前”,不僅推出點、線、面“三位一體”工作體系,還帶領居委會、黨員代表和“氣象員”們深入每家每戶進行信息收集、問題處置、需求回應和效果反饋,以筑牢“氣象站”、織密“守護網”。
紡大居民區活動舊照
“社區是一個大家園,需要每一個人共同守護!焙鹩⒄f道,自己作為居民區書記,也是社區居民的“娘家人”,要通過行動切實為居民辦實事、解難題,因此她還專門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用以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從各個層面傾聽居民心聲。在此基礎上,不僅激發了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也大幅提升了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據了解,“社情民意氣象站”成立后的首批“氣象員”基本為居住在紡大居民區且工作在東華大學的教職工,他們與居委會組成社區工作智囊團、決策團,主動下沉到社區參加樓組黨員活動,共同商討社區日后的建設和發展。
逐步發展:碩果累累得民心
到了2010年,紡大居民區“社情民意氣象站”已經走過十個年頭,其工作也從紡大居民區內走向了街道18個居民區,至此服務群眾、關心群眾、凝聚群眾的氛圍在天山蔚然成風。
彼時“氣象站”不僅深化最初的“五必議、五必報、五必做”“三五”工作法,還把熱心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組織起來、聯動起來,形成了一支由300余位黨員骨干、居民群眾、駐區單位、街區商戶成員組成的“氣象員”隊伍。此外,還先后組建了樓組氣象站自治小組、小區環境樓道自治小組、加裝電梯自治小組、民沁護衛隊、民沁護醫隊、“相約星期四,說說心里事”、求知輔導班等8個自治小組,并將涉及居民的各項公共事務,從前期醞釀到最終執行,進行公開透明的民主協商,以爭取大多數群眾的支持,形成最大公約數。比如,此前居民區部分樓房在進行“平改坡”改造時,各自治小組就分頭出動,迅速做好了700余戶居民的利益調處。
民沁護醫隊推進會舊照
這些“惠民成績”則多虧了時任紡大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周玲娟的精準引導。“其實就是居民想要什么,我們就創造什么,力爭全過程民主,和居民群眾商量著辦事、配合著干事!敝芰峋暾f,“社情民意氣象站”就像是和諧社區里栽種的一棵大樹,各個自治小組的成立,就是這棵樹上萌發出的獨具特色的枝葉。
近年來,“社情民意氣象站”逐漸成為了全面感知群眾需求、密切黨群聯系的重要陣地,“氣象員”也成為社區自治的生力軍、社區共建的排頭兵,進一步協調居民利益關系,維護社區和諧穩定,創造更加美好的家園。“從最開始的時候,社區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能靠居委會的8名工作人員來管理、落實,到現在大家都在為了社區而付出,環境變好了,氛圍也更加溫馨自在!鄙鐓^居民吳紅感慨地說道。
不斷完善:規范治理見真章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我眼中,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我對全體紡大居民的莊重承諾!2016年任紡大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的應平接過老書記衣缽,在任期期間根據時代變化與百姓需求,不斷更新完善“社情民意氣象站”的各項制度規范。
紡大居民區睦鄰點活動舊照
自市委“1+6”文件實施以來,紡大居民區黨總支對照新時期社區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內容,推出“六要素”居民自治工作法,通過建立民情室、發放民情卡、使用民情簿、設立民情箱、出版民情報、開通民意網六種方式,全面地監測民情民意,在創建和諧穩定社區和探索居民自治管理的過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據悉,創新推出的自治工作法,憑借讓“社情民意氣象站”更及時地掌握每天發生在社區的“急、難、怨、險、疑”突發事件,且能夠妥善高效進行分類協調處置這一優勢,得到了居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積極擁護。
此外,為了保障“氣象站”運行及常態化服務群眾,自2016年起,紡大居民區探索以“全崗通、全人群、全天候”為重點的“365”群眾工作責任體系,配套建立“首問責任制、聯席會議制、督查督辦制、情況報告制、基礎臺賬制、檢查考核制”等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居委干部上門家訪、“氣象員”定點尋訪、社區黨員就地問訪、居民代表實時察訪、駐區單位協同探訪,從而深入居民群眾,了解社情民意。在這一工作體系下,居民區每年全覆蓋走訪區域內每戶家庭 ,回應、解決居民提出的百余件各類訴求,辦結率和滿意度穩步提升。
創新實踐:社區舊貌換新顏
近年來,在黨總支和居委會的不斷努力下,紡大居民區“社情民意氣象站”以建設綠色家園、親情家園、安心家園、活力家園為目標,進一步完善社區網絡,優化社區環境,提升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和獲得感。
“‘社情民意氣象站’是對做好社區治理工作的鞭策,它始終要求著我們要在創新路上不斷探索和更新,引領居民走出家門,為社區建言獻策,共同改造社區環境,把居民融入社區治理工作中!睋F任紡大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婕妤介紹,二十年間,“氣象站”始終堅持在黨建引領下開展社區治理,但工作體系、模式、內容會根據時代發展和居民實際需求而創新更替。
今年以來,紡大居民區“社情民意氣象站”的“氣象員”們開始化被動為主動,一改此前讓居民“走進”居委會辦事的形式,變為現在的“走出”居委會為民服務,“全天候”開展社區巡邏,如此一來,可以更好、更及時、更方便地與社區居民交流想法和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為鞏固“居民區、校區、園區、街區”四區融合共治的社區共同體“一街一品”項目成果,居委會還依托“社情民意氣象站”廣泛聽取居民意見,最終確定結合“一站一館一組一點三園”進行打造。今年上半年,“紡大十民景觀”自治項目全面呈現,使得社區環境進一步提升,包括“社區微自治”“共享議事廳”“法制廉動力”“特色文化墻”“黨建強引擎”“微型博物館”“自治微花園”“七彩屋里廂”“小小同心圓”“傳承赤子心”“紫藤花守約”等在內的景觀,都將社區治理、社區關懷和公共服務融入細微環節,既為居民帶來宜居生活,也為大家提供了一處共商共建共享的好去處。
二十年來,紡大居民區“社情民意氣象站”秉承著“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格局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不斷發展,期間既見證了社區中平凡而又溫暖的故事,也記錄下其中細微而又亮眼的變化,點點滴滴繪成一幅社區治理的美好畫卷。未來,紡大居民區也將力爭實現“小事不出格、矛盾不出室、大事不出社區”的基層社會治理生態圈。(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