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來到長寧這所小學,傳授他的“非遺絕技”!
9月27日,由長寧區文明辦、長寧區文旅局、長寧區教育局主辦的藝術大家進校園活動迎來了第四位“大家”。他是誰?他將如何把“美育”教育帶進校園,幫助未成年人扣好第一顆扣子?
早上8:30,一位穿著格子襯衫、背著帆布袋、頭發花白,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的老人從141路公交車上走下來。他叫王建中,是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同時也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派剪紙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他今天要去安順路小學給全校師生上一節剪紙藝術課,分享他的“藝術人生”。
王建中的父親王子淦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建中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和剪紙藝術的熏陶,對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深刻的認識與執著的感情。38歲那年,在同濟大學工程機械專業當老師的他不忍這門“極致”的手藝就此失傳,于是決定拾起剪刀、重尋舊夢,可“半路出家”的王建中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那個時候白天要上班,晚上7點多吃完飯歇會就開始練,一直練到凌晨1點鐘左右。”王建中告訴大家,即使現在70多歲了,也是練到那么晚才能睡覺,因為生物鐘調不過來了。
課上,王建中以黨徽為圖案教同學們剪紙、普及黨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本事和快樂”。王建中邊向同學們教授剪紙技藝,邊傳達要有“吃苦耐勞”的品格。仔細觀察王建中的右手,食指第二關節已經被磨出厚厚的老繭,由于該位置需要長時間抵住剪刀手柄用來發力,一次次磨出了水泡,又變成了血泡,最終形成了現在厚厚的繭,每隔一段時間還需要用美工刀削平一些才能不影響練習,還有手腕處突出的骨頭、指肚上的硬繭......王建中告訴同學們今天紙上的“行云流水”都是背后的“十年磨一劍”。
剪到細微之處,有同學提出換上更小的剪刀,這樣更容易操作。王建中于是展示了手中在家門口菜場購買的“大家伙”給出解答。原來,即使是最小的剪刀,它和大剪刀最尖的部分都是差不多的,只要功夫到了,一樣可以剪在“毫厘之間”。
提到剪紙在“美育”方面有何獨特優勢的問題。王建中表示,剪紙容易上手,一張紙、一把剪刀足矣。同時,平面藝術上的理論、審美,在剪紙上也幾乎都能夠體現,如構圖、色彩都是剪紙必備要素。“我剪轉彎處的時候幾乎都是使用圓角,因為黑白分明的東西一多,看著就‘扎’眼睛,這個里面有很多的美學原理。”
今年五年級的俞博雯平時就很喜歡剪紙,這次能有跟非遺大師學習的機會,她倍感珍惜,看到王老師隨手就剪出一只牛、兩只鳥更是覺得不可思議。她表示這種“語數外”之外的藝術課很有意義。
這已經是安順路小學開展的第三節藝術“大師課”了,此前的“滬劇”和“昆曲”同樣給安順路小學德育分管教導沈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認為藝術不僅可以陶冶情操,也能啟發智慧。學校自己也開發了很多藝術舞臺。據介紹,學校目前已開設有美術社團、音樂劇社團,以及合唱隊、舞蹈隊和特色的打擊樂隊,平時也會通過購買藝術課程給同學們播放等方式來實現“美育”的培養。(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