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紅樓夢》全新解讀原著時長6小時 “站在半空之中”重新打量名著
跨越四個季節,飽含歲月滄桑,真與假、興與衰、夢境與現實交織,9月2日、3日,根據曹雪芹名著改編的話劇《紅樓夢》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全本演出時長約6小時。話劇《紅樓夢》分為上部“春夏·風月繁華”和下部“秋冬·食盡鳥歸”,帶領觀眾感受大觀園里眾生相,領略中式美學。
編劇喻榮軍希望主創們和觀眾一起“站在半空之中”對于小說《紅樓夢》進行一次重新打量,“話劇基于原著,是以當代人視角所思、所想、所選擇、所表達而做出的讀解,并以此作為與當代觀眾之間的溝通。劇中的故事沒有脫離原著,它是對原著故事情節的綜合、濃縮和重組,一段歷史、兩大家族,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情誼以及眾生的命運都是劇中非常關鍵且經典的部分。”
在喻榮軍看來,原著《紅樓夢》是很少見的先說結局、再說原委的長篇小說。話劇《紅樓夢》也是如此,觀眾在開頭或是劇中就能看到一些人物的命運和結局。但話劇與小說的結構方式、表現形式不一樣,講故事的方式也不一樣,“話劇打破了原著的時間線,基于人物關系,人與家族、政治、社會的關系,夢境、虛幻、鏡像與真實,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等,以人和命運之間的抗爭與關聯來重新架構這部戲。劇中有觀眾熟知的《紅樓夢》的經典場面,但也有全新的解讀和表述。”
“執導話劇《紅樓夢》是一次走出舒適區的創作。”導演曹艷認為,《紅樓夢》蘊含著中國人傳統的東方哲學,賈寶玉經歷了“人”靈性的叛逆與文化深層環境的內在沖突,“話劇《紅樓夢》努力的方向,就是嘗試打開《紅樓夢》的心靈世界,將生活表象與心理真實互為映照,展現一個眾生相的心靈圖譜,追求《紅樓夢》內在精神的完整性。”
《紅樓夢》舞美設計出自劉杏林之手,整個舞臺以白色為主基調,三面巨大的“白墻”跟隨劇情打開合上,猶如三面翻開的書本,這其中還有一些巧妙設置,比如鐵質結構布景上的鏤空文字是出自《紅樓夢》詩詞《好了歌》,比如漫天飛舞的“落紅”,又比如精致的木質轎子、雕花桌椅、亭子等。作曲祁峰創作的音樂以夢境為主題。在白色的舞臺布景中,燈光設計譚華用唯美的燈光語言營造出了如夢如幻的場面。劇中所有人物服飾都采用白色系,在中國古典服飾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簡約的裁剪,大量使用傳統面料如絲綢和苧麻。服裝設計陽東霖表示,“無垢”是他對此次人物造型創作的美學基調設定。白色看似簡單,卻包羅萬象,服裝以茶白、月白、牙白、縞色為基底,根據人物身份、性格、命運走向,再輔以朱砂、絳紅、黛色、鴉青等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