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數據”、輕“小數據”,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冷智能”,也不能代替老師
截至7月7日上午,報名參會總人數超過3000人,但因疫情防控需要,現場僅能提供700個席位……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最受關注的論壇之一,聚焦“AI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教育主題論壇8日啟幕,論壇發布《全球智能教育發展報告(2021)》,率先提出“發展有溫度的智能教育”理念。
智能教育(AIED)近十年來取得長足發展,在學、教、管、評等不同層次都有廣泛運用,并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十年人工智能發展的風口。但到目前為止,智能教育發展水平有限,而且以技術為中心,被稱為“冷智能”——缺少溫度,缺少人文關懷。
【4種“不分輕重”現象】
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杜玉波透露,當前我國基本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016年底79.37%上升到100%,98.3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師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數量突破1億個。
杜玉波
特別去年疫情期間,我國高校開展世界最大規模的在線教學,開出1719萬門次在線課程,參與大學生達35億人次。全國免費提供2000余門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資源,推出高校在線教學英文版國際平臺,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不停教。
不過,與工業、金融、通訊、醫療等領域相比,教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仍相對滯后,更重要的是它與其他各行各業人工智能的應用有著本質不同。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直言,“其他行業的人工智能技術基本都是面向市場或者產品的,教育的核心和對象都是人。”
《全球智能教育發展報告(2021)》認為,當前智能教育存在幾種“不分輕重”的現象。比如重技術應用、輕人的發展;重技術功能,輕教育規律;重已有條件,輕未來想象;重“大數據”,輕“小數據”。可見,發展有溫度的智能教育,就是要以人為中心,讓技術為育人服務,以解決問題和實際需要為導向,以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為牽引,實現從“人工智能+教育”向“教育+人工智能”的轉變,實現對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一條路徑】
關于數據的“大”與“小”,與人工智能在其他場景中的應用類似,目前智能教育應用大都也是建立在大數據共同性的基礎上,尚未深入到人的個性化發展的內在需求,缺乏對多維度、個體化的“小數據”收集、挖掘和使用。
教育方面,只有運用“小數據”,才能發展獨特性。專家認為,運用大數據、尋找共同性、建立統一標準、大面積提高效率,確實是人工智能的優勢;但教育是面臨高度個性化需求的,如何通過“小數據”捕捉,實現個性化智能教育,值得期待。
譬如,“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不同學習基礎,決定了學習者不同的學習起點。“智適應”學習技術通過構建揭示學科知識內在關系的知識圖譜,測量和診斷學習者的已有水平,跟蹤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收集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數據,按照每位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學習基礎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推送最合適的學習資源,讓每位學生擁有自己專有的“課程表”,可以更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滿足學習者的成就感,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
又如,如何做到“一個學生、一條路徑”?學習成績并不能反映學生的全部,還需要多方位地就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批評性思維、創新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因此,為避免把學生訓練成“按相同的進度掌握統一的知識和技能,被訓練得像機器一樣思維”的人,就需要根據學生學習風格提供與之相適應的學習路徑。多維學生評價管理系統,就可在讓機器對學生發展的多種因素進行定義、量化和評估,為每位學生推薦最適合的學習路徑,實現因需導學。
袁振國
【讓教育機器人“認人”“認理”】
當下,與智能教育同時產生的一個普遍擔憂是,機器人會代替教師嗎?根據《全球智能教育發展報告》,這種擔憂完全是多余的,機器不但不可能代替教師,而且會為教師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創造條件,促進教師更好地發揮教書育人的功能。
袁振國為首的研究團隊認為,要發展“認人”的教育機器人。目前教育機器人作為一種教學助手,已經在教學實踐中有所運用。但現有教育機器人還都是“把所有的人都看成相同的人,把所有的任務都看成同樣的任務”。而“認人”機器人則是學習了學習者的數據,了解了學習者的歷史和獨特的需要后,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進而通過與群體發展大數據的融合,進行預測性服務。學習者在認人機器人的陪伴和服務下,可以學得更主動、更自由、更快樂。
另一方面,注重規范,才能發展有溫度的智能教育。杜玉波表示,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既給教育帶來巨大機遇,也帶來了一系列重大挑戰,“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不得不置身于數字化情境,這就帶來了‘算法偏見’等問題;”他說,“同時隨著人機共教成為可能,如何適應新的師生身份、如何構建新的教育倫理等,這些是全球智能教育面臨的共同挑戰。”
教育領域講AI倫理,可信安全十分重要。智能教育需要在人工智能及算法中融入倫理判斷,在其設計階段就將教育倫理中的原則嵌入算法程序。《全球智能教育發展報告》認為,要樹立前瞻性的、預防性的倫理設計意識,明確技術設計主體的權責劃分,保證算法程序制定的公平正義,避免出現機器算法侵犯個人權益、破壞教育倫理中的美德與善行等負面效應。
AI變革,教育先行,在“智能教育論壇”外,小觀眾在優必選科技展區參加教育機器人比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主題論壇采用“1+4+1”的論壇架構,除主論壇外,9日起4個平行論壇分別聚焦智能教學、課堂智能診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仿真實訓等專業話題,此外1個專題論壇聚焦長三角協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共促全球智能教育協同發展,助推上海建成世界智能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
上海市副市長陳群等出席主論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