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力發展水稻優勢產業
水稻品種好 飯碗端得穩
“來,你嘗嘗。”
李樹增從熱氣騰騰的鍋里盛出一碗米飯遞過來,米粒油亮飽滿,一挑粒粒分明,夾一筷送嘴里,香、糯、甜、潤。
“這就是‘一家煮飯,四鄰飄香’的小站稻。”天津市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水稻專家王勝軍說。
“我帶著合作社的老伙計,7000多畝地全種了小站稻最新品種‘金稻919’,產量、收入都不賴!”李樹增是天津市津南區人,原產于津南區小站鎮的小站稻,是天津最廣為人知的品牌之一。
名氣大,種植小站稻前些年卻越做越小。鼎盛期種植面積曾達20余萬畝,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衰落,至2003年,全市僅11萬畝。“這有水資源不足的原因,也有當時糧價低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與稻種品質相關。”王勝軍坦言。
“傳統雜交水稻一般選兩個親本雜交,我們為了兼顧抗倒伏、抗病蟲害、高產和口感,從上萬個水稻親本材料中精細確定了3個親本進行雜交。同時借助分子標記技術,把香味基因、抗病基因、品質基因等關鍵性狀優良基因全部鎖定。”天津市農科院研究員劉學軍介紹,他從2011年開始帶領團隊利用南北氣候差異,通過“南繁北育”的方式,加快育種進程,“育種一般周期為8至10年,我們團隊只用了6年。”
新稻種培育出來,正趕上天津提出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要求大力發展水稻優勢產業。
“我們是借上東風了,市里在育秧、種植、加工、銷售、品牌運營等方面都出臺了扶持政策。但種了30多年水稻,從學會種稻那天起,就知道‘好吃不高產、高產不好吃’。”李樹增說,“剛聽說‘金稻919’時,咱也犯嘀咕。”
得知農民的顧慮,王勝軍拉上他們來到育種基地。“一見這稻子脫了殼,米粒透亮,秸稈也結實得很,咱心里就有底了。”李樹增說,自己當時就作出了決定。“真沒想到,‘金稻919’畝產最高能到750公斤,出米率更是達到了七成多。”
“種了新稻種,區里又派專家給大伙兒培訓,按專家的建議,為了不丟失大米的營養成分,我們一直都是有了訂單才開機器加工。”李樹增說,“政府還把附近的排污溝渠都給治理了,并大規模疏浚耕地溝渠。通水那天,我們兩口子天沒亮就在地里等著,別提多高興了。”
“金稻919”的成功培育、推廣是個縮影。依托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天津市已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水稻新品種17個,進一步豐富了水稻種質資源,優質稻種銷往全國。全市小站稻種植面積2020年躍升至8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50萬噸,規模效益逐漸顯現。日前,天津市又發布了2021年小站稻產業振興實施方案,今年全市小站稻種植面積力爭達到100萬畝,并配套出臺多項措施。
“種子好,政策好,咱們中國人的飯碗穩得很!”李樹增樂呵呵地說完,轉身同老伙計去地里忙活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4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