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黃浦 | “落葉不掃”,看看這兩條路的秋色浪漫
銀杏、懸鈴木、梧桐……又是一年落葉季,上海多地“落葉不掃”開啟了申城專屬的浪漫。
今年,上海落葉不掃景觀道共有46條,其中黃浦區入選了局門路(五里橋路-瞿溪路段)、思南路(復興中路-建國中路段)。
局門路 人民網記者 沐一帆 攝
提起局門路,生活在上海的人們都耳熟能詳。不過,這個地名的來歷,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其實,路名中的“局”字,來自歷史上著名的江南機器制造局。它是清代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工企業,它曾創下過很多個第一,中國第一門鋼炮、第一支后裝線膛步槍、第一臺發電機、第一艘由中國機器制造的輪船、第一艘萬噸輪船等等。
局門路上的風景。 人民網記者 沐一帆 攝
1905年,江南制造局實施“局塢分家”,造船業務由海軍部負責,定名“江南船塢”,后改稱“江南造船所”,在此后幾經沉浮,但與國外現代工業始終保持著相對緊密的聯系,工程技術和制造水平一直處于中國前列,代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1949年上海解放后,重回人民手中的“江南”煥發了新生。1953年,它被正式定名為江南造船廠。當時的廠區中既有清朝時建造的小樓、民國時期制造的飛機廠房,也有油毛氈、三合板搭起的簡易屋棚。新中國的造船事業,在摸索中再次創造了許多“第一”和“首創”,開啟了自立自強,不斷創造奇跡的時代征程。
1996年,江南造船廠更名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作為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生產品種最多的現代化造船企業,“江南”整體搬遷到長興島。現今,“江南”已經成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造船廠之一,正向著成為國際頂級造船企業的目標邁進。
大部分人沿著局門路從北往南走,走到中山南路就感覺局門路已經結束了,其實上海世博會建設后,拆除了原來的滬杭甬鐵路,將局門路延長了,在龍華東路以南開出一段L型的新“局門路”,先是南北向,然后轉為東西向,和蒙自路相交,延伸到魯班路,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部分區域被阻隔無法聯通。現在,由于局門路的延長,民國海軍制造飛機處舊址、上海世博會保留場館被局門路所連接。
上海世博會建設期間待拆的江南造船廠大門 羅澤國 攝
1931年1月,被譽為中國近代航空工業搖籃的海軍制造飛機處遷至江南造船所。當年即成功研制“江鶴”號、“江鳳”號兩架新型水上飛機,后于1933年建造我國第一架艦載水上偵察機,至1937年初共研制飛機約20架。現在保留的建筑是飛機制造車間。現在該舊址保護更新后,經常有全世界各大品牌在此舉辦各種發布會等活動。
局門路南端俯瞰
值得一提的是,12月9日,中央科創區科技會客廳在此揭牌。中央科創區科技會客廳選址“海軍制造飛機處舊址”作為中央科創區科技企業交流、展示、合作的場所,致力于打造集企業路演、交流合作、資本對接、場景應用、展覽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
如今,局門路經過多輪改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工廠蛻變為創意園區,秋日道路兩旁金燦燦的銀杏也讓局門路變成了網紅打卡地,成為黃浦區一條極具歷史感和文化特色的道路。
拍攝局門路上的風景 人民網記者 沐一帆 攝
而掩映在高大法國梧桐濃蔭下的思南路,是一條浪漫氣息濃郁的馬路。步行這條北起淮海路、南至泰康路的小馬路需要20分鐘左右。
思南公館鳥瞰 羅澤國 攝
思南路原名馬斯南路,始建于1914年,1943年更名為思南路。思南路歷史街區的建筑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靜謐清幽的環境、優秀的設計。保護更新后的思南路更是充分體現了物質空間與人文社會網絡的兼顧,以融合的姿態融入到上海城市發展的圖景中。
思南路街景 郭長耀 攝
思南路36號是一幢時尚的歐式花園洋房,清水紅磚墻面,紅瓦鋪就的屋頂,巴洛克風格門廊,室內裝飾精美。這一幢歷史建筑曾經是“民聯”上海地下聯絡點,也留下了民革先賢們斗爭奮戰的故事。
思南路44號是一幢西班牙風格獨立花園住宅,清水紅磚墻面,紅瓦鋪就的屋頂,南北面是寬大的落地窗,是原抗日名將盧漢故居。現在是一家滿滿都是古董的咖啡店。
思南公館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個以成片花園洋房的保留保護為宗旨的項目,坐擁51棟歷史悠久的花園洋房,同時匯聚了獨立式花園洋房、聯立式花園洋房、帶內院獨立式花園洋房、聯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園里弄、現代公寓等多種建筑樣式 ,是上海近代居住類建筑的集中地,美不勝收。
思南路73號則是上海周公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1946年至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在這里工作、生活,也曾在此接待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該建筑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
今年7月,經過精心修繕,暌違已久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重新開放。這幢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并對外開放的周恩來紀念地,首次打破傳統封閉模式,與周邊街區有機融合,讓公眾能夠“零距離”感受其獨特的歷史氛圍和文化底蘊。
在思南路,人們可以擁抱藝術、文化、生活,卻又遠不止是這些。 隨著懸鈴木葉不斷泛黃,落葉將會隨風飄下,又被路過的車輛卷起,最終鋪陳在街道兩側,那畫面就像秋天贈予申城的浪漫金色“地毯”。
當然,“落葉不掃”,并不是完全不管,反而對環衛工人提出了更加精細的作業要求。環衛工人們需要通過巡回撿拾,將混在落葉中的垃圾清理,留下滿地的黃葉景觀。
(歷史資料和圖片來源:黃浦區檔案局(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