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五周年系列報道(一)
無界新境|在青浦,繪就獨特江南城市天際線
在長三角的核心處,城市輪廓的起伏是江南特色的無界新境。
2018年首屆進博會,作為進博會永久舉辦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的所在地,青浦率先“嘗甜頭”。隨后,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青浦作為同時與江蘇、浙江毗鄰的區域,成為關注焦點;2019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揭牌,青浦作為三個片區之一,站在舞臺中心;2021年3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公布,位于青浦的西虹橋板塊關注度再次提升。
2021年1月,“五個新城”建設首次寫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青浦新城的發展再添政策動能。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建構跨省域空間系統,不斷落地青浦的一批重大產業和民生項目,繪就出了青浦新的江南城市天際線,正在打造屬于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建設新標桿。
水鄉原點有“新景”
太浦河上,長橋飛躍——上海青浦與江蘇蘇州吳江、浙江嘉興嘉善的接壤處,一座跨越三地的“四合院”式建筑,正在緊鑼密鼓推進施工。
“四個角,將分別是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主題展示空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生態規建部部長劉偉說,這座建筑叫做方廳水院,建成后將實現滬蘇浙兩省一市交界地的跨域跨河互連。
一年前的“長三角原點”——太浦河上,示范區重點項目水鄉客廳標志性工程方廳水院破土動工。一年間,這座地跨青吳嘉的“四合院”的跨域步行橋已經全部合龍,幾個場館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不遠處,示范區規劃展示館里的方廳水院模型,正在現實中“等比例”放大,一點點變成觸手可及的真實場景。
5月末,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與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共同舉行水鄉客廳2024年重點項目開工儀式。本次水鄉客廳范圍內集中開工的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07.78億元,主要涉及水鄉客廳“一心”三組團、“三園”綠色生態空間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為區域內創新引領、生態治理、互聯互通成效的進一步顯現再添力量。
水鄉客廳作為兩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樣板區,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核心中的核心、示范中的示范,也是當前示范區開發建設的重中之重。
兩省一市、三級八方齊心協力推進水鄉客廳建設,一批批項目加速落地。G318方廳水院段已于去年9月建成通車;“藍環”先導段、江南圩田(一期)已經完工;滬蘇嘉城際水鄉客廳站、智創引擎(一期)正在加快建設;去年5月開工的方廳水院吳江、青浦區域場館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北步行連廊完成結構合龍,主場館和嘉善區域場館主體建筑已完成樁基工程,正在進行基坑開挖;水鄉客廳各片區土地征遷等工作均在有序推進。
江南“新天地”
依水而生,因水而興。
蟠龍古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隋朝,它曾是一座繁華的水鄉小鎮。自上世紀90年代起,工業化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工廠排污、私搭濫建等問題嚴重,蟠龍逐漸淪為環境“臟亂差”的城中村,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建設要求格格不入。
程念祖和張紀東是土生土長的蟠龍人。他們回憶,當初居民改造的呼聲相當高。“整個蟠龍鎮都不太像樣,危房特別多,河流里的水發臭發黃,道路連一輛拖車都過不去。”
在這一背景下,蟠龍天地項目于2014年啟動規劃,2019年開始建設,2023年4月29日完工亮相。項目總占地面積752畝,由三大功能空間構成:約23萬方公共公園綠地“蟠龍公園”、約5萬方水鄉古鎮商業“蟠龍天地”,以及約25萬方涵蓋洋房、合院、小高層產品的摩登江南人居范本“蟠龍國際社區”。
古鎮的商業布局由庵市、南市、北市及十字街構成。庵市緊鄰蟠龍庵,以文化活動和戶外體驗為主;十字街是蟠龍古鎮的核心肌理,也是南北市的基本骨架;南市是濱水餐飲空間,融合古建、水系、古橋、街巷等元素,打造非遺文化的記憶攤販、周末集市及各類開放的創意展示平臺;臨近蟠龍天主教堂的北市,則以生活配套為主,集合精品酒店、親子中心、超市、健身、麗人等業態。
談到蟠龍項目的建設,西虹橋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沈睿介紹:“蟠龍有文化底色在,我們前期做了大量的調研,摸索如何把蟠龍古鎮打造成和商業、住宅充分融合的新天地。項目公司成立時,集體經濟組織入了10%的股份,收益形成造血機制,能夠反哺給當地老百姓。另外,開發商有成功操盤的經驗,建設過程都很順利。”
“西塘、烏鎮比較接近傳統,蟠龍天地則更加貼近年輕人,更時尚一點,當然模式還是以商業為主,嵌入了一些文化。雖然都是古鎮,但內涵、內容不一樣。”沈睿表示,蟠龍天地呈現出融匯“古今東西”的未來商業形態,集餐飲、文化、娛樂、消費為一體,是一個老少皆宜的好去處。在工作日,客流量相對較少,附近居民常常到此閑逛;而到了周末,這里則以年輕人和帶小孩的家庭為客群主體。
據悉,蟠龍天地開業首月客流400萬,節假日客流最高達到20萬人次,平均節假日客流在15萬人次,日均客流也在7-8萬人左右,已經成為上海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實現了從城中村到新天地的蝶變。
城市發展,時光變遷。老蟠龍人的鄉情記憶是寶貴的財富,新蟠龍人的熱情與奉獻則是發展的動力。新蟠龍人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來到這里,見證蟠龍天地從0到1的成長。他們正用自己的方式,在這片土地上續寫新的篇章。
萬秀琴是2022年初第一批入住的新居民之一。她回憶,來青浦是為了孩子上學,剛搬來的時候,生活還沒有那么便利,周邊沒有菜市場,買菜都是用APP送貨上門。蟠龍天地建成后,周邊的配套設施不斷完善,菜市場馬上要投入使用了,附近的文化中心也建好了,以前愁沒地方吃東西,現在去蟠龍天地就能“吃喝玩樂一條龍”。
費耿則是被蟠龍天地古色古香的建筑、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2023年2月,他從徐匯市區來到這里,成為青浦忠實的“粉絲”。他說,自己每天都去蟠龍天地散步,在亭子里坐一坐,眼前是江景,身旁是戲臺,風景特別好。古鎮里還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吃長席、漢服節、戲曲演出、美術展覽、周末集市等,呆多久都不會厭。
作為新蟠龍人,萬秀琴和費耿都是社區志愿者隊伍的一員。據了解,他們所在的志愿者隊伍由社區組織,成員自愿參與每月排班,積極參與社區的安全、宣傳和環境治理工作。目前共有78人,隊伍還在不斷發展壯大當中。“退休了以后,總想給自己找點事做,身上還有多少余熱,盡量往外面散發一點溫暖。”萬秀琴說。
從昔日城中村到如今璀璨的新天地,蟠龍古鎮實現了令人驚嘆的華麗轉身。這一蝶變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努力、精心規劃、以人為本、尊重歷史與自然的必然結果。
談到蟠龍天地的未來,費耿充滿信心。“如果按照讀書來比喻的話,徐涇已經小學畢業了,我覺得等到大學畢業,五年到十年之后,徐涇的發展就會很豐滿。”
會展起“高臺”
9月21日起,地鐵“國家會展中心”站正式亮相青浦。
去年批復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2021-2035 年)》(下文簡稱《交通規劃》)中首度提出構建“一主四輔”的樞紐體系,“一主”即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四輔”為南虹橋、西虹橋、北虹橋、東虹橋四個片區的地區級樞紐。以優化樞紐布局,分擔虹橋樞紐壓力。
其中,西虹橋片區的樞紐站便是會展中心樞紐,也就是這次更名的“國家會展中心”站(下文統稱為“國家會展中心”站)。
時間回到2018年,首屆進博會召開的日子。
作為進博會永久舉辦地,青浦儼然站在了“舞臺中央”。 2018年以來,青浦交易分團連續6年簽下上海交易團“首單”,首單金額累計達21.3億美元;青浦還打造了9家“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臺,集聚30多家貿易機構、76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多家客商入駐,2023年實現稅收約6億元。
如今,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年展覽規模超過700萬平方米,年接待觀眾超760萬人次,依托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青浦還打造了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引進會展企業超300家。
會展業被譽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城市形象的“展示窗”。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位于會展之都承載區虹橋商務區青浦片區,這里有世界級的國家會展中心,依托虹橋樞紐交通之通達,重點打造會展產業集聚區、聯合辦公區、創新企業孵化區、研究培訓區四大功能區,集聚會展行業領軍企業、創新創業企業、行業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推動上海會展業快速發展,提速會展之都建設。
“自2021年成立以來,上海西虹橋商務開發有限公司與國家會展中心建立聯合辦公機制,以強化招商引資功能為核心,推進會展產業集聚發展。”國家會展中心運營中心總經理助理季益宇告訴記者,“緊緊圍繞著上海推進國際一流會展產業之都建設要求,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重點打造會展產業的發展集聚高地、會展產業新興業態孵化平臺、長三角會展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樞紐。”
立足長三角,服務全中國,面向全世界。
位于上海青浦的國家會展中心,正在努力成為服務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服務國家商務事業發展、服務上海市國際會展之都建設的“高臺”。
在典型的江南水鄉青浦,上海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之一,“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綠水相融”是這里最生動的寫照。這里以其獨特的資源稟賦,正朝著“開放之城”“創新之城”“夢想之城”加快邁進。
充滿活力的江南“新天地”、崛起的會展“高臺”、煥發生機的原點“新景”,共同繪就獨特的江南城市天際線,成為青浦發展的強大引擎。未來,青浦將繼續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勇立潮頭,開拓創新。(文中圖片均由青浦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