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一線工作法”匯聚城市基層治理“硬核”力量
“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擔心家里漏水了!”家住上海楊浦區四平路街道錦西路30弄的居民們喜笑顏開。
錦西路30弄竣工于1984年,屬售后公房小區。40年過去,小區內的基礎設施和房屋框架結構已無法與現在的商品房小區同日而語。惡劣天氣,成了老舊小區面臨的最大挑戰。
今年第13號臺風“貝碧嘉”以強臺風級登陸上海浦東臨港新城沿海,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臺風。緊接著,第14號臺風“普拉桑”再次登陸,給上海帶來了強對流天氣。
提到那兩天的經歷,居民說,家中幾乎變成了“水簾洞”。也有居民提出,為何瓦片掉落后,屋頂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漏水情況?
民生安全無小事,四平路街道和所屬居民區出動應急搶險隊伍,通過升降機高空作業的方式,對居民屋頂脫落的瓦片及時進行了清理。同時,居委干部們對小區內需要特殊照顧的人群進行了轉移安置,并協調街道服務辦為居民們送來了盒飯。
“主要是因為臺風帶來的暴雨天氣,加上老舊小區原有屋頂結構較為單薄。”高蘭敏介紹,之前小區內8棟樓的屋頂底下均是掛瓦條,掛瓦條上直接掛陶土瓦。瓦片被吹掉了,相當于屋頂開了“天窗”,自然就沒有什么防水能力。
一邊是老百姓屋頂開天窗的急難愁盼,一邊是預算申請、方案編制、立項審批等程序性要求,該怎么辦?
為此,四平路街道堅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在尋求區房管局、區財政局等部門業務指導并達成一致意見后,快速決策,按照《街道小型工程管理辦法》中的應急維修流程啟動立項程序。
同時,為保障應急維修工程滿足質量標準高、推進速度快的要求,街道工作人員化身工地管理員,在周末期間緊急召集施工單位、設計單位、概算評審單位、施工監理單位等工程參建方,對施工方案進行了多次開會探討。
“大到屋面的整體結構、瓦片的材質、防水卷材的厚度等基本工藝,小到平屋面要不要加排水、老虎窗要不要做散水、天溝防水做幾層等細節問題,我們都逐一對照規范要求和屋面現狀予以商討確認,并最終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和費用標準,確保施工高質、高效推進。”四平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除街道和居民區的快速響應、高效處置外,居民也在此次修繕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人自發從閣樓來到屋頂幫助工作人員一起排水,有人在微信群內承擔起了解釋說明的工作。”居民李女士說道。
在節假日不停歇的高效施工后,8棟樓的修繕工作正式完工。
如今,錦西路30弄小區屋頂的瓦片結實、嶄新,面對惡劣天氣,不會再有“水簾洞”窘境。“我太高興了,以后刮風下雨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謝謝領導和街道對我們小區的關注,為我們解決了心頭一件大難事。”一位居民激動地說。
10月21日,楊浦區委書記薛侃帶頭開展“人民城市五周年‘四百’走訪到一線”暨“一線工作法”集中行動,把辦公現場搬到了錦西路30弄小區。實地察看了小區部分臺風受損屋頂搶修情況,并與社區居民親切交流,聽取大家對美麗家園建設、社區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薛侃指出,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群眾關切的“關鍵小事”辦成執政為民的“暖心實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經過近20年的摸索實踐,楊浦區委推出的“一線工作法”已經成為區域基層黨建和群眾工作的特色品牌。在楊浦,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成果的取得,從來不是某個部門的“單打獨斗”,而是多個部門的“凝聚一心”。特事特辦、專事專辦的工作機制,也讓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城市理念變得更有溫度。
人民城市新實踐,創新發展再出發。未來,楊浦將持續聚焦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專事專辦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繼續書寫溫暖幸福的楊浦“民生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