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東館即將全面開放,記者提前探營書法館
湖光蕉影中,感受詩情畫意
作為上海文化新地標之一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即將迎來全面開放。
按照年初公布的計劃,上博東館開放將分為“三部曲”,如今已開放了80%。書法館、繪畫館等展廳因古代書畫類文物十分脆弱,對展陳環境極為敏感,調試布展時間較長,將成為最后開放的展廳。
據悉,上博的書畫展陳將由書法館、繪畫館、海上書畫館和展出特殊尺幅作品的四個展廳組成。這些最后開放的展廳布設進展如何?與人民廣場館展廳比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國寶將公開亮相?日前,記者前往上博東館書法館探營。
走進上博歷代書法館的序廳,一尊峻奇剔透的太湖石雕塑出現在眼前,背后是一方茂盛婆娑的芭蕉繪畫,四周墻壁也投下影影綽綽的芭蕉樹影。下方LED屏幕仿佛一汪湖水,隨著屏幕上畫面由雪花飄落漸漸變成漣漪蕩漾,耳邊也傳來滴水的聲音。
書法館序廳名為“種蕉廳”,源自唐代陸羽《僧懷素傳》記載的書法家懷素的故事:懷素因貧窮沒有紙,于是種上芭蕉在葉上揮毫。“蕉石”組合造型則取自唐代孫位《高逸圖》中的經典畫面。
此外,飄雪到滴水分別來自唐代王維畫的《雪中芭蕉》和宋代張乖崖“水滴石穿”的典故。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紹:“古代書法家追求一種婉約內斂的精神,我們想借環境讓觀眾沉浸到古人的氛圍之中。”
“種蕉廳”是上博東館書畫場館的八景之一。“書畫館八景”以上博館藏書畫作品為靈感,將這些場景分列于書畫展廳之中,讓觀眾在空間中感受詩情畫意。凌利中說,上博東館的書畫展陳是原先人民廣場館“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升級版,“是內容、功能、空間的全面升級”。
走進展廳,東晉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和其子王獻之的行書《鴨頭丸帖》卷同列在一個展柜里。凌利中介紹,王羲之的真跡如今已找不到了,但唐代摹本據其真跡臨摹,存世數量“一個手數得過來”。“書法史缺了‘二王’不行,這兩件文物輕易不會拿出來,也沒有幾家博物館能同時拿出兩人的作品。”
隨著空間擴大,書法館展線、展品得以擴充,一批此前未曾亮相的文物將與觀眾見面。元代趙孟頫12件行書手札冊就是其中之一。這12件文物是趙孟頫寫給朋友費拱辰、吳瓘等人的信札。觀眾不僅能欣賞書法作品,也能從這些展品中更新文史知識。
除了全新展品,展廳里也有許多“熟悉的陌生人”。走過序廳,首件文物便是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這塊鐫刻《易經》的殘缺石碑,是東漢熹平年間官方審定的典籍,以隸書字體刻碑,立于太學門前,作為校勘抄本的標準。西安碑林博物館也藏有一件。這件文物在人民廣場館就有展出,但受空間制約觀眾只能看到其正面。如今擁有獨立展柜后,觀眾得以看到這塊雙面鐫刻的石碑背后的狀況。
明代祝允明草書《前后赤壁賦》卷全長約7米,過去在人民廣場館每次只能分段展出一部分,如今全卷展開,觀眾得以從頭到尾完整欣賞。“我們此次展出70%都是新畫面,既有沒展出過的文物,也有展出過的文物觀眾沒看到的另一面。”
據介紹,上博東館書法館首輪將展出約70件展品,半年輪換一次,總計將更換6輪,展出約400件展品。“上博書畫將以‘連續劇’式的通史展,3年里讓觀眾常看常新。”凌利中介紹,屆時上博東館整個書畫展陳首展將展出200余件文物,6次輪換總量將達到1200余件。(記者 簡工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