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八方觀眾 國慶滬上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受追捧
國慶長假,滬上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受追捧
2萬大劇院觀眾,1/5是游客
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推出“給孩子們的中國藝術”文化季,閔行區文化和旅游局打造“尋匠——2024上海閔行非遺精品展”,上海大劇院舉辦《舞臺上的中國紅》主題展,淮劇《火種》在宛平劇院熱演……國慶長假,上海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活動吸引八方觀眾。10月1日至7日,上海大劇院24場演出迎來近2萬觀眾,購票群體中,外地觀眾占比約1/5。“尋匠——2024上海閔行非遺精品展”伴隨上海ATP1000勞力士大師賽,每日參觀者三四千人次。
與彝族演員共舞
“‘給孩子們的中國藝術’文化季為孩子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演出和體驗,通過適合孩子的打開方式,使孩子們在親身參與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總經理沈莉表示,如今孩子們受到各種文化現象影響,為他們提供更多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顯得尤為重要。10月1日起,《寶貝愛中華——彝族專場》在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連演四場,拉開“給孩子們的中國藝術”文化季大幕。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團及石屏縣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帶來獨特的彝族民族文化體驗。
劇場戶外廣場上,彝族藝術家帶領小觀眾跳起彝族三弦舞《阿細跳月》。一樓大廳彝族扎染展示體驗吸引眾多觀眾參與。國家一級演員李懷秀展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菜腔,“最長一口氣”長達50多秒。花腰彝族女子舞龍把龍的威武及神韻演繹得淋漓盡致。“大鯨魚后備箱集市”也于10月2日熱鬧開市。劇場還邀請滬上困境兒童家庭現場觀演。
10月6日至7日《寶貝看非遺——口口相傳》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代表性傳承人方浩然演繹經典口技作品《百鳥朝鳳》《雞鳴犬吠》,生動還原《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場景。10月6日晚,《千里江山·中國色——獻給孩子們的文藝史詩》線上直播聚焦傳統戲曲、民樂、舞蹈、少數民族歌舞和非遺類表演藝術,吸引觀眾3萬人次。
未來“給孩子們的中國藝術”文化季中,《翻滾吧!世界文明》系列新作品將聚焦唐伯虎與王羲之,《寶貝,來看戲》川劇專場即將回歸。今年跨年,劇場升級推出《滿庭芳·中國色——2025,獻給孩子的中華文化》。
看大師賽還能做香囊
文體旅融合,為國慶上海帶來更多打開方式。9月30日至10月13日,上海ATP1000勞力士大師賽如約而至。賽事期間,閔行區文化和旅游局在大師賽現場的旗忠網球中心精心打造“尋匠——2024上海閔行非遺精品展”,通過30余件展品呈現本土傳統器物中的東方匠人精神。
展覽以“生活化的場景”為主題,展現非遺項目融入當代生活的嘗試,以“漆器制作技藝(揩漆)”“古舊木器修繕技藝”“傳統家具制作技藝(明清家具)”等非遺項目為主打造會客廳、書房、陽光房。“香囊制作技藝”“鉤針編結技藝”“女紅技藝”“生漆調制運用技藝”等具有煙火氣的非遺作品營造出濃厚的生活氛圍。布藝畫《繁花》《枇杷山鳥圖》、大漆畫《漢風》《秋之韻》《生機》、鉤針編結畫《歸鳥話夕陽》、鉤針編結花瓶《碧玉紅妝》《秘境》等都是首次亮相大師賽,營造出非遺保護與城市美好生活融合的美學空間。“獬豸IP文創系列產品”“禮品版小樂器”“手鞠香囊首飾”“面塑擺件”等讓人愛不釋手的小物件,引得參觀者紛紛解囊。
自2012年以來,在歷屆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上,閔行區文旅局都精心策劃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陳,獲得了良好反響。為響應往年觀眾希望與手藝人深入交流的需求,展館特別設置互動體驗活動,邀請觀眾一起來“尋匠”,體驗“古船模型制作技藝”“套板葫蘆制作技藝”“香囊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還與網紅民間藝術“漆扇”“超輕黏土”互動,體驗文體旅深度融合成果。
尋訪滬上紅色地標
舞臺上的故事,牽動舞臺下的觀眾,激發他們對歷史、對城市的探尋之心。上海淮劇團原創大戲《火種》國慶亮相宛平劇院,參加“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舞臺藝術作品展演。《火種》講述1926年至1927年間發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劇中,在崇文堂印書局,工人們跟隨共產黨員學識字、學革命道理,救火會大鐘鐘聲點燃工人們斗志。作為隱蔽的革命指揮中心,三山會館則聚集起上海各區工人。走出劇院,不少觀眾拿起手機搜索《火種》中的地名,計劃沿著城市地標崇文堂印書局舊址、救火會大鐘、三山會館重溫革命之路。
在上海大劇院A+藝術空間,由上海大劇院特別策劃的《舞臺上的中國紅》主題展持續開放中,展覽以上海舞臺上演的部分紅色劇(節)目為切入點,以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為時間軸,運用相關劇照、采訪資料和演出多媒體等,為觀眾詳細解讀背后的時代背景,弘揚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光榮傳統。
國慶期間,大劇院大中小三個劇場都迎來如潮觀眾。在大劇場,《劇院魅影》持續熱演至10月13日,近九萬張演出票售罄,連開加場加座。在中劇場,孟京輝導演首部音樂劇《空中花園謀殺案》2009年首演以來常演不衰,不斷吸引新觀眾走入劇場。在小劇場,根據英國BBC同名英劇改編的演出《9號秘事》,最大程度保留原版劇集的氣質,又融入獨特的現場觀演方式,贏得觀眾喜愛。(記者 諸葛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