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棲息樂園 崇明東灘今年監測到鳥類300多種
崇明東灘今年監測到鳥類300多種,調查新增記錄幾乎都是林鳥
為“不列入指標”鳥類提供棲息樂園
7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含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等5處提名地在內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回憶起近兩個月前的這一幕,崇明東灘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難掩興奮與激動,但他坦言,成為世界遺產,帶來了更多關注和支持,也產生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崇明東灘保護區肩負了更重的責任和使命,還有很多事情將要去做。
天賦與守護
有人說,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獲得青睞,是“老天爺賞飯吃”。
這句話不錯,“天賦異稟”是很重要的因素。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橫跨東北亞和澳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當大多數候鳥無法連續完成如此長距離的遷徙,需要中轉站歇腳時,這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的中間節點恰好進入視野。
然而,沒有一代代守護者的努力與奉獻,再好的“家底”也有衰敗的那一天。
長江水的含泥沙量較高,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互花米草作為“固沙利器”被引入,但短短幾年就“翻臉”,其迅速擴張“霸占”了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和蘆葦等的生存空間,嚴重影響了部分鳥類的棲息,又因其根部茂密,導致底棲動物無法生存,造成部分鳥類的食物來源大量流失。
2013年,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啟動,這是全球生態保護、濕地修復領域投入最大、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我們修筑生態圍堤、開挖隨塘河、修建涵閘,用刈割加淹水的復合方式控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長和擴張。”崇明東灘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巍介紹,生態修復項目總計清除互花米草25367畝,滅除率超過95%。
就在幾個月前,《互花米草綜合防治技術指南》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發布,目前正在全國11個沿海省份推廣應用。
互花米草退去后,本地“土著”物種的恢復也離不開人的助力。2014年,崇明東灘保護區聯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出了不同場景下的種群生態修復技術,使海三棱藨草的生長面積達到治理前的五六倍之多。
“海三棱藨草豐茂的地區只能算作‘大通鋪’,各種鳥類為了適應自然界環境,演化出不同的生態類群和生理特征,我們要為它們打造更有針對性的‘精裝修房’。”吳巍表示。對此,崇明東灘保護區對各功能區域的水系、水位、植被配置以及地形等進行了適宜性的改造和修復,累計修復了56個生境單元,形成了20個相對獨立且具備可調控功能的生境單元,讓鳥兒們各取所需,對號入住。
1%的美好家園
有一個數字:1%,成為崇明東灘保護區發展的縮影。這個數字是《國際重要濕地公約》評價一塊濕地是否重要的標準——如果一塊濕地定期棲息有一個水禽物種或亞種某一種群1%的個體,就應被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
2012年,崇明東灘記錄到的“1%”有7種。11年后,增至12種:白頭鶴、黑嘴鷗、黑臉琵鷺、羅紋鴨、斑嘴鴨、大杓鷸、黑尾塍鷸、普通燕鷗、翹鼻麻鴨、小天鵝、花臉鴨和紅頸濱鷸。
“這是反映崇明東灘在全球候鳥保護領域重要地位和生態價值的一項關鍵指標,但有時候也擋住了我們‘遠望’的視野。”鈕棟梁表示,保護區一直重視水鳥,放在非水鳥類上的精力不足。
據研究統計,崇明東灘保護區累計記錄到鳥類300余種,以鸻鷸類、雁鴨類、鷺類、鷗類、鶴類5類鳥類類群為代表性物種,包括22種全球受脅物種、1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5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今年又進行了一次系統調查,監測到鳥類300多種,有幾種存疑的還在鑒定,最終成果將在近期發布。”鈕棟梁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崇明東灘保護區里的水鳥和非水鳥類的種類數比較接近,這次調查新增的鳥類記錄幾乎都是林鳥。崇明東灘是所有鳥類棲息的樂園,“一視同仁”讓更多“不列入指標”的鳥類受到關注。
“保護區,保護鳥類始終是最優先考慮的,因此崇明東灘保護區面向公眾開放的規模還相當有限,一般日均接待不超過200名市民游客。隨著申遺成功,我們正努力讓更多人能親近保護區。”鈕棟梁透露,崇明東灘保護區有將生態體驗區內的巡護步道改造提升為自然教育小徑的打算,正在研究具體的可行性。(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