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滬上高校“摘金奪銀”,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攀高峰
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頒發。這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后,時隔兩年多再次頒發國家科學技術獎。
此次,上海共有49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8.7%,連續第20年獲獎比例超過10%。其中,特等獎2項,占全國的67%;一等獎8項,占全國的32%。
49項獲獎項目中,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紛紛“摘金奪銀”,表現搶眼。在上海牽頭完成的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中,上海交大捧回一等獎2項,復旦大學摘得一等獎1項;在上海合作完成的2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中,東華大學參與的項目獲得一等獎;在上海合作完成的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中,上海大學參與的項目獲得一等獎。此外,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也都榜上有名。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瑞金醫院、華山醫院、新華醫院等在滬高校附屬醫院,憑藉高超、創新的醫療技術成果站上了領獎臺。在滬高校取得的累累碩果,彰顯了上海作為科教與醫療高地的厚積薄發,展示了上海為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擔當。
復旦大學三位獲獎者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留影。
上海醫生摘得特別的一等獎——“創新團隊”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獲得了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唯一的“創新團隊”獎。
放眼國內外醫學界,這都是一支鼎鼎有名的團隊。源起于1987年王振義院士創建上海血液學研究所,1989年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回國創建分子生物學實驗室,30多年來,這支團隊在國際上實現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誘導分化治療的原始創新,使之成為第一個可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近年來,以陳賽娟院士、陳竺院士和趙維蒞教授為帶頭人的團隊,又將這一協同靶向治療的思路拓展至其他類型血液惡性疾病,在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的新型靶向治療和細胞免疫治療方面獲得成功,在地中海貧血和血友病基因治療方面的探索也為血液遺傳性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途徑。
“解決臨床重大科學問題,消除病人疾苦”,是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科研攻關的不變宗旨。圍繞協同靶向治療及系統生物醫學的主線,他們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學術思想體系,通過在臨床與基礎研究之間不斷“折返跑”,實現了轉化醫學系列重大突破,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77項,團隊成員還在國際上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舍貝里獎、美國歐尼斯特?博特勒獎、全美癌癥研究基金會創新成就獎、法國INSERM國外學者特殊貢獻獎、美國血液學會哈姆?沃瑟曼獎等,且均為第一次授予中國學者。而最讓他們自豪的,是為世界醫學奉獻了腫瘤治療的中國智慧,正在讓全世界更多的血液疾病患者獲益。
“作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的一員,我深切感悟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遠意義,我們的研究歷程也充分彰顯了國家制度優勢和創新機制的強大活力。”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無錫分院副院長李軍民表示,“展望未來,我們將秉持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在建設醫學科技強國的征程上勇攀高峰,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不懈奮斗。”
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
從“一側大腦管雙手”到讓先心病患兒減少創痛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團隊的“創建外周——中樞通路修復肢體運動障礙的重大技術突破及理論創新”項目,是上海獲得的另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神經外科手術雖然是醫療界的“頂尖技藝”,但一個外科醫學項目能摘得科技界的國家大獎,十分難得。
而對徐文東醫生來說,這是一項已經研究20多年的課題。
2001年,師從顧玉東院士的徐文東在手外科診療中偶然發現一名神經移位后的病人,左右手相互觸碰時雙手都會有觸感。他有了一個大膽想法:“能否用健康一側的大腦來控制癱瘓側的手,實現一側半球同時支配雙側上肢?”想法創新,實現不易。人體的神經系統非常復雜,僅一根頸七神經里就包含了四萬根神經纖維,要人為把癱瘓側手對應的大腦神經纖維縫接到健康側腦對應的神經元上,“就好比拆彈專家,要在一堆混雜的線里剪斷唯一正確的線,再與另一根唯一正確的線連接起來。”但是,對于眾多因中風、腦外傷、腦癱而發生偏癱,肢體恢復不良的患者來說,新建手與腦之間的環路,無疑會是一次新生。
2008年3月,徐文東團隊為一名12歲腦癱患者成功實施了第一臺“左右頸七神經根交叉移位手術”。到2018年,通過左右頸七神經交叉移位、實現“一側大腦管雙手”重建偏癱上肢功能的中國源頭創新策略和高難度手術,震動了醫學界。其代表性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并入選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成果。現在,徐文東和團隊成員所做的左右頸七神經交叉移位手術已達3000多例,有效率接近90%。第一名接受手術的腦癱患者已找到工作,走上了社會。而徐文東團隊還在總結驗證構建大腦和脊髓新功能環路治療神經功能障礙的新科學假說,開辟肢體功能重建的新領域,研究如何為中風導致的失語病患重建語言環路,并輻射到其他疾病的治療上,拓展學科的邊界。他們的研究,也為人類認識大腦、調控大腦提供了激動人心的新視角。
華山醫院徐文東醫生在與患者交談。
值得一提的醫學類獲獎成果,還有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團隊的小兒先心病介入診療技術。
這個團隊同樣經過了數十年鉆研積累。用新華醫院院長、小兒心血管學科帶頭人孫錕教授的話說,是“三代新華小兒心血管人”薪火相繼,才實現了技術上從“看透”到“治愈”的迭代和從“開創”到“推廣”的進程。
為減少對患兒的傷害,新華醫院團隊在國內創建了二維超聲循序分段診斷方法,使得全國有創心導管使用率從90%降至5%;在國際上首次提出5剖切面10剖視面三維超聲心臟診斷方案,讓心臟超聲更高清、患兒在無痛無害中得到更精準的診斷。他們在國際上首創的先心病超聲虛擬內窺鏡創新技術,更可以從心臟的內部觀察異常心臟;超聲聯合磁共振宮內胎兒先心病技術,讓胎兒在媽媽子宮里就能接受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項目團隊還研發了一系列適用于兒童的醫療器械,如小兒可降解介入器械,從源頭解決金屬介入器械遠期潛在風險。
新華醫院孫錕教授團隊因小兒先心病診療技術獲獎。
登高原攀高峰,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今年,復旦大學牽頭獲得了3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除了徐文東教授團隊,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姜育剛教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材料科學系教授武利民教授團隊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是復旦大學再次實現國家三大獎獎種全覆蓋,也是繼2006年后該校再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為我們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服務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高校服務好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以教育奠基創新、科技落實創新、人才引領創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復旦大學將繼續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強化科學家勇立潮頭、激發創新活力;始終緊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青年才俊;主動作為推進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為打造創新高地集聚全球最優質資源,建設連接全球的區域節點;推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傾力提升學校創新策源、輻射產業能力,打造更加協同、活力、卓越的創新生態。
上海交大毛軍發院士團隊。
上海交通大學今年共有8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獲獎數并列全國高校第一。除了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另一項獲得一等獎的成果是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毛軍發院士等完成的“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關鍵技術與應用”。
上世紀80年代,毛軍發在博士導師李征帆教授指導下率先在國內開展射頻與高速電路研究,此后帶領團隊深耕數十年,經過四代師生不懈努力,以創新思維和技術研發出我國首套及系列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軟件,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研制出600多款射頻芯片、組件與系統產品,走出了一條射頻系統設計自動化技術自立自強的創新突圍之路。毛軍發表示,研究團隊正在從射頻系統邁向“集成系統”的技術攻關,希望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引領國際電子技術方向做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備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說,作為戰略科技力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既是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的重要交匯點,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的重要支撐點,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中必須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上海交大將在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持續改革,既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熱土,也提升教學體驗與教育增值;在深化學科建設方面持續改革,既騰籠換鳥提升能級,也打開邊界跨界交叉;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持續改革,既構建體系化研究的“集中區”、原始創新探索的“自由區”、產學研合作的“融合區”,又貫通創新策源“開頭一公里”與科技轉化“最后一公里”,為建設科技強國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圖片由相關單位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