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網約車訂單被層層轉賣 多平臺總抽成五成
網約車訂單被層層轉賣
多平臺總抽成近五成,行業秩序受沖擊
“師傅,付好了,您那里收到了多少錢?”近日,記者調查網約車行業抽傭現象,結算車費時與司機的收款界面核對,結果讓人大吃一驚——記者通過高德地圖下單,系統顯示訂單被派發給方舟行平臺的司機。單程共計11.77公里,用時35分鐘,共支付車費40.2元,司機實收金額僅23元。也就是說,4成以上費用被平臺收取。
訂單抽成,向來是網約車行業繞不開的話題。駕駛員們一度受困于平臺抽成不透明以及比例過高等問題,在相關政府部門的行動下,計價規則逐步明晰,并形成30%這一隱形抽傭上限。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網約車訂單抽成比例遠超30%,有的甚至被抽取近一半。
是誰在“頂風作案”?
“陰陽賬單”頻現
在一次地推中,曹師傅被推銷人員安利了一個新的App“單多多助手”。根據推銷人員介紹,該App集納了幾個出行平臺,網約車駕駛員可選擇入駐的某公司進行注冊,不但可以新增接單渠道,還可獲得各種優惠。“多個渠道接單能多賺點錢。”抱著這一想法,他便下載該App,在上面注冊成為“900出行”的簽約司機,隨后通過“單多多助手”開始接單。
還沒等體驗到所謂的“優惠價”,一次與乘客閑聊中,曹師傅發現,平臺抽傭比例極高,且金額與乘客實付對不上:1月5日22時許,他在“單多多助手”接到一個從虹橋火車站去往北蔡中學的“大單”,全程36.86公里。到達目的地后,他隨口打聽了乘客支付價才覺不對。“乘客實付140.13元,但在平臺的司機端顯示乘客實付116.92元,扣完傭金到手只有86.79元。除了傭金,中間的20多元去哪兒了?”
曹師傅趕忙跟乘客核對賬單詳情,這才看到乘客是通過攜程選擇的“接送機服務”,而自己的接單界面,根本沒有顯示來源。據此,他懷疑,訂單可能遭遇了“轉賣”。
為了弄清該筆訂單的流轉詳情,曹師傅第二天就撥打了“900出行”的客服熱線,可對方卻遲遲沒給出回應?!翱头f記錄下來了,會調查核實,就沒了動靜?!?/p>
在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和各大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網約車司機吐槽此類“陰陽賬單”現象。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會長顧大松曬出的賬單截圖顯示,一位乘客打車,訂單結束實付98.11元。但蹊蹺的是,同一段行程,司機端卻顯示乘客付費為71.46元,司機實收52.17元。中間憑空消失了26.65元。
仔細看司機的訂單頁面,發現這個訂單系第三方訂單:也就是說,乘客所下單平臺并非司機接單平臺。乘客下單平臺接到訂單后,將訂單轉賣。司機所在平臺所接訂單已經是二手訂單,甚至有可能是三手訂單。
轉賣訂單的平臺收取費用為26.65元,承運平臺抽傭19.29元,最后司機實收僅為乘客支付金額的53%。
平臺之間的新型合作
2022年,交通運輸部開展“交通運輸新業態平臺企業抽成‘陽光行動’”,主要平臺公司按照要求做好公開計價規則、合理設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開。當時,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至30%之間。這之后,30%成了業內抽傭的隱形“紅線”。
然而,記者的調查以及多名網約車司機的親身經歷,都指向了一個事實:不少網約車訂單正經歷層層“轉賣”,導致抽成費用大幅超過30%這個數值。
據記者調查了解,當前網約車平臺存在三種發展模式——純自營出行平臺、自營+聚合出行平臺,以及純聚合出行平臺。
近年來,聚合模式所占比重持續攀升。隨著聚合模式逐步跑通,各流量平臺都看到了變現模式,紛紛開始做流量(訂單)的分發。流量平臺將訂單分發到一眾中小平臺,中小平臺再匹配訂單給到具體的承運司機,分發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定的費用,也就是訂單的“轉賣費”。
具有獲取訂單能力的流量平臺,可以收取一定的轉賣費,有時甚至會高于實際承運平臺的抽傭。由于不少中小平臺接入了資質不足的人、車,且往往采用低價打法謀生存,大平臺一邊可以通過分發訂單使用小平臺的運力,留住更多用戶,同時不用承擔不合規導致的營運風險。
因此,不光是純聚合出行平臺,擁有自營運力的平臺,也樂意成為聚合模式的“玩家”之一。
于是,在大小平臺的新型合作關系之下,一邊是訂單轉賣費,一邊是承運平臺抽傭,疊加之后形成了超過30%的總抽成費用的局面。
應對訂單抽成總量限制
平臺“雁過拔毛”,司機師傅們很受傷。“訂單倒賣、低價單這些情況,讓開網約車掙錢越來越難。剛來上海的時候,跑一公里可以掙3元錢,現在越來越不行,一公里也就跑1.5至2元。”王師傅五年前來到上海開網約車,眼看著收入下滑,計劃明年就回成都老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平臺為了吸引客源發放的優惠券,最終也都轉嫁到了司機身上。劉師傅是“曹操出行”的簽約司機,不久前,一個距離40公里左右的訂單,抽成后他只收到73.89元?!捌骄聛砻抗?.8元,但平臺顯示抽成比例只有21.6%。我一問乘客,才知道他領了優惠券,這種低價訂單越來越多,豈不是意味著平臺的折扣最終還是讓司機來承擔?”
入行一年多的吳師傅對此也頗有微詞,“這也是平臺在抽成比例上耍心機的一個做法。原本20元的訂單,按照行業紅線給司機14元,但平臺給乘客發放5元優惠券,給司機11元,按照實付金額算,抽成比例降至26.7%,看上去抽成比例降低了,實際上平臺強行讓司機承擔了成本?!?/p>
對此,顧大松很是擔憂:司機會否因為訂單層層轉賣,所得收入微薄,只能靠更多熬時間、拼身體來維持其基本收入?這種訂單轉賣現象,是不是網約車行業越來越“卷”的重要原因,會不會帶來一連串的安全隱患?
有司機稱,在網約車運力飽和、運價降低等綜合影響下,同樣的流水收入,以前只需要10個小時,現在則需要14至15個小時,許多司機選擇每天出車更長時間,通過熬時間來彌補價差,客運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針對訂單轉賣后總抽成過高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及時關注、加強監管,對平臺抽成比例加以規范。不論訂單被“轉賣”幾次,各平臺抽取的服務費用總和不得超過車費的30%,或由主管部門制定上限,確保手握方向盤的駕駛員獲取合理比例的收入。
同時,優化監管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對出租車、網絡車駕駛員總體負擔進行監管,切實維護行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記者 束涵 栗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