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在“關鍵小事”中體現大城善治
年終歲末,兩則關于上海綠化的消息讓人眼前一亮。一是通過“見縫插綠”,上海今年已新建立體綠化43.1萬平方米,超額完成40萬平方米的年度建設目標。二是位于靜安區陜西北路457號的辭書出版社舊址附屬綠地近百年來首次對外開放。這片綠地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多年來因為一堵圍墻,市民無緣進入。屬地政府通過對園區整體改造提升,在市中心增添了一處全天候開放公園。
文匯報相關報道
這兩則新聞報道的都是上海城市建設“存量變增量”的成功實踐。上海寸土寸金,上海人又喜歡逛公園,提高有限空間里的“綠成色”,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間通過新建或改造提升新增公園600座以上,到2025年底實現公園總數超過1000座。公園城市不是大建公園,上海的公園設計已跳出“幾棵樹、幾塊草坪、幾張凳子”的傳統模板,變得豐富多彩。比如,部分公園因為綠地設施比較完善、服務功能較為完備,符合城市公園入冊標準而被提級管理。今年,上海有39座公園因此被納入城市公園名錄。
如果說立體綠化、開門“透綠”是“做加法”,那么文化活動以不同形式滲透公共場域則是“做乘法”。上海大力推進“公園+”,讓科普、非遺走近普通市民。與此異曲同工的,還有上海愛樂樂團近日在市中心某商場中庭上演“冬日交響音樂會”,將商場的環形樓層變成了天然的“觀眾席”。“在轉角邂逅高雅藝術”,上海持續以文化“微更新”方式煥新城市公共空間,在沿江沿河、社區園區、樓宇商場、綠地公園、街區廣場等空間植入閱讀、展覽、演藝等文化元素,不斷提高文化惠民服務的覆蓋面。
人民城市,大城善治。像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發展,必須從“攤大餅”式的增長模式,走向集約式高質量發展道路。近日舉行的十二屆中共上海市委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為民作為根本目的,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實施城市總體規劃擺在突出位置,聚焦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宜居安居、基層民主、環境改善等,把握大格局,繪好“工筆畫”,用好新技術,構建共同體,不斷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秉持精細化思維、練就“繡花”功夫,在解決樁樁件件“關鍵小事”中,更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海明天會更加美好。
(來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