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俞濤:應用型高校辦學治校既要符合教育規律,也應符合市場規律
創建交流平臺,搭建資源管道。近期,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辦,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承辦的2023年中德產學研用合作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辦,并發布了《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行動計劃》。日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俞濤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會議旨在推動聯盟高校成員之間實現“三共”,即資源的共有、共建、共享;依托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聯盟平臺實現“三交”,即平臺上的交流、交叉、交融;推動聯盟高校圍繞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行動計劃共同努力實現“三效”,即行動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服務國家戰略,成立中德產學研用聯合體應用型高校示范基地
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2022年10月,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成立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全面加強對德合作。2022年11月,教育部組織成立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秘書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掛牌成為中德產學研用聯合體應用型高校示范基地之一。
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示范基地--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聯盟(CDHIK),是以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為抓手,深化推進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聯盟建設,深入加強與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聯盟、德國教育與科學技術促進會、ASIIN認證及德國應用型高校的全面合作,為學校加快推進產教融合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促進“四協同八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提供強大支持。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聯盟將帶領中國高校深化與德國在更廣泛的領域、更深層次合作,促進師生流動,同時聯盟也將拓展與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奧地利的教育合作。
俞濤表示,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示范基地的建設重點包括中德合作專業建設、中德合作機構建設、中德跨企業能力中心建設三方面。
一是中德合作專業建設。面向未來科技發展和產業人才需求,學校聚焦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助力應用型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開展一流專業建設。學校已發布《關于全面推進我校中德合作專業共建工作的通知》,首批試點建設15個專業,包括機械工程、電子信息、工業設計等。
二是中德合作機構建設。一方面,匯聚國內應用型高校產教科創優質資源,與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聯盟(DHIK)開展深度合作,打造中德應用型高校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創新發展聯合體和高質量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服務平臺。另一方面,與德國最權威的自然工程學科領域高等教育學位認證機構ASIIN認證機構開展深度合作。通過上述機構與一批德國應用型高校開展多維度的交流與多層次的合作,為學校加快推進產教融合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三是中德合作跨企業能力中心建設。學校將建設高校、在華德企和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跨企業能力中心。中心將圍繞上海和長三角地區重點產業、重大任務和緊缺人才需求,打造成為展示合作企業最新技術和產品的平臺,學校和企業聯合技術研發的平臺,學生實習和對外培訓的平臺。
打出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組合拳”
俞濤告訴記者,近年來,為適應產業變革,體現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立足于合作教育的傳承與創新,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打出了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組合拳”。
強化制度保障,提升管理效能。2021年,學校發布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作教育新方案實施意見》(Co-op 2.0版本),主要包括10個方面的內容和18項重點任務,并陸續出臺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作教育實施意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指導意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微專業建設與管理辦法》、《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關于二級學院向現代產業學院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推進產教融合的管理辦法及實施意見。優化專業布局,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學校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根據國家和上海市發展戰略以及新業態人才需求,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主動對接上海“3+6”產業體系和長三角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專業狀態數據定期評價。以“穩定規模、需求導向、特色發展、動態調整”為原則,優化專業布局。探索協同育人組織模式,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和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學校出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關于二級學院向現代產業學院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建設任務和保障措施。城市軌道交通現代產業學院、5G+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獲批上海市重點產業學院。同時,學校與松江區政府共同建設G60科創走廊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展工程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政產學研用高度協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平臺,推動“教育+科創+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力爭成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服務地方產業的示范學院。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實踐,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學校精準對接產業用人需求,完善和深化基于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增強課程模塊的靈活搭配,建立了培養目標調研、反饋與持續改進機制,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制定培養方案。遵循“逆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原則,建立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對應矩陣、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對照關系,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對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環節設置最低的比例標準:理工類不低于25%,經管、藝術類不低于20%。建設產教融合示范專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聚焦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提升,完善“一學年三學期五學段”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產教融合示范專業建設。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全面落實合作教育在企實習,制定產教融合示范專業建設質量標準,形成合作教育全過程評價體系和質量監控機制。首批產教融合示范專業立項建設7個專業。開展中德合作專業建設,拓展產教融合路徑 。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2022年學校成立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被教育部授予“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示范基地”稱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建微專業集群。學校實現企業定向培養、行業用人前置的培養需求。圍繞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養,提煉開設一組核心課程,打造微專業,學生達到微專業培養方案培養要求后,可獲得校企雙證。學校已建設“區塊鏈”“5G+”等11個微專業。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開展產教融合課程建設。為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建設一批反映產業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新方法,產教聯動深入、教學成效顯著的優質課程,學校首批立項產教融合課程20門。發揚校企互補優勢,加強產教融合教材建設。深入推動產教融合實踐與探索,加強校企合作,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教材編制,組織開展產教融合系列教材建設,2022年已立項校級產教融合教材建設14個系列58本。產教深度融合,實施企業專家進課堂計劃。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和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加強校企合作,分批開展行業企業專家講授專業核心課程,邀請企業專家走進課堂進行教學工作,逐步實現每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均有行業企業參與授課,目前已建設完成了第一批81門課程。
辦學治校既要符合教育規律,也應符合市場規律
“應用型高校辦學治校既要符合教育規律,也應符合市場規律。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按照社會及市場需求統籌規劃發展,在多目標平衡中求得最大公約數。”俞濤表示。
實現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重點在研究如何堅持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建立學術共同體,圍繞在產業服務中抽象出工程科學的問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應用型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掘學科專業領域“人無我有”的特點、“人有我長”的特長和“與眾不同”的特色,修煉內功,在百花齊放的高等教育生態中凸顯自己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目前,學校所有教學科研單位正系統梳理“特點、特長、特色”,推動學校內涵建設高質量發展。
應用型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共同體,增強對于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變化的隨動性。通過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和科技趨勢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配套、與社會需求相銜接。主動與行業企業建立健全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主動攜手地方政府,建立更緊密的校企政合作機制,各盡其責,形成合力。
應用型高校的高質量發展要大力開展人事制度改革,釋放師資隊伍活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隊伍。著重研究解決未取得教師資格證的企業技術人員進校從教等校企深層次合作面臨的機制體制瓶頸問題,深化引企入教和引教入企改革,促進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學校出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管理辦法(試行)》,允許在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中有突出貢獻而尚未達到學校高職稱評聘年限的青年教師受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激勵青年教師高質量產出。
應用型大學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 “有組織的科研”,加強基層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實施“大兵團”協同攻關。以問題和需求為牽引,帶動科研評價機制和管理方式改革、資源配置方式創新和科研組織模式變革,最大限度釋放人才合力。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辟出阻礙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政策壁壘。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近期出臺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融十條”政策,此外還出臺了更具操作性的在崗創業和離崗創業政策,建設了科教專員隊伍,鼓勵和幫助科研人員在國家大學科技園創辦學科型公司,打通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