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蘇州河畔的這個特大社區,如何越變越美?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市委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部署要求,打造人民向往的美好社區,上海各級黨組織積極推進“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這個一體化基層治理綜合工作平臺,通過上下聯動、條塊結合、政學合作、媒體推動,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路。
根據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的工作調研,人民網上海頻道從基層鮮活的實踐案例中擷取一批可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社會治理樣本予以呈現,營造全社會關心賦能基層、共建美好社區氛圍。
蘇州河夢清園環保主題公園與中遠兩灣城遙相呼應。普陀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批“小網格”,如何能在上海蘇州河畔的特大社區內撬動“大治理”?
位于上海市普陀區宜川路街道的中遠兩灣城,96個樓棟,11599戶居民,155家商鋪,3所配套學校,1690米蘇河岸線步道、總建筑面積153萬余平方米,4個居民區共同管理……這個上海中心城區體量最大的住宅小區,用一批實際案例生動的闡釋了特大型社區的精細化治理實踐。
20年的老小區,集中換了電梯
“147號樓,幾乎人人都被電梯關過。”
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惲梅說道。在這個本世紀初就建成的小區里,多個棟樓電梯部件已經老化,經常出現梯門關不上、驟降、廂體嚴重晃動等情況。
換梯,勢在必行。
不同于老小區加裝新電梯,高層建筑換新電梯有了各式各樣的需求。
“電梯要XX牌的,之前用過,放心!”
“電梯里能不能裝空調?大夏天的在里面很悶……”
居民各有各的需求,誰來統一為大家發聲?
惲梅說,換梯成功的關鍵在于小區中黨員骨干和熱心居民“挺身而出”,而后探索出一套“樓事樓議”法則,以民主公開手段獲取全體居民支持,各個擊破換梯工作中的操作難題。
首個成功案例——147號樓率先完成換梯經驗,宜川路街道將其定義為“小型業主會”議事制度,讓小區民主協商、議事辦事向著更專業、更易行、更高效邁進,從而形成成熟經驗推廣。
中遠兩灣城已換好的電梯。宜川路街道供圖
2021年,第三居民區率先換梯成功的147號樓,兩部嶄新的上海三菱電梯快速完成調試正式投入使用,給居民更加高效舒心的上下樓體驗。
隨著中遠第三居民區“三駕馬車”齊發力,根據居民區突出特點積極探索新點子,推行“樓事樓議——小型業主會換梯工作法”,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全力蹚出“換梯”新路子。
這套“換梯工作法”也推廣至居民區其他樓組。目前,中遠兩灣城第三居民區29棟樓,已經有27棟樓不同程度地啟動了換梯工作。如今,距離147號樓第一部電梯換新已過去很久,中遠第三居民區不斷探索創新“換梯工作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樣本,運用到了社區治理中,通過不斷延伸“從細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服務觸角,釋放居民自治活力,激發治理內生動力。
“如果沒有細化到樓棟的換梯小組,就沒有人把信息傳遞給我們,那么啟動換梯工作是很難的。”在惲梅看來,社區治理中很多的輿情和矛盾都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因此想要做好換梯工作就要把居民提訴求的通道打通至社區治理的“最小單位”?!熬用裼性V求我們要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回應也要第一時間傳遞給居民,這一點很重要?!倍@對于一個轄區內有3324戶家庭、60余家商鋪、常住人口8000余人的超大型社區來說并非易事。社區人口體量大意味著群體分化程度高、人口異質性強,居民需求多元化,社區治理狀況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暢通居民訴求渠道,打通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中遠第三居民區當然有自己的“錦囊妙計”——用“微網格”服務大民生。根據社區人口規模大的特點,先是以樓組為基本單元劃分了微網格,每個微網格原則上覆蓋300戶至500戶,以網格作為居民提出訴求的渠道和當家作主的陣地,小到“身邊事”,大到“社區事”,讓居民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把越來越多的居民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為“當家人”。同時,融合多方力量,整合資源優勢,加強社區“圍墻”內外的聯動互動,向內推動自治,向外整合資源,形成多元協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中遠兩灣城第三社區居委會網格圖。宜川路街道供圖
大事小事好商量,小區有了最強“終端”
從打通蘇州河斷點到換裝電梯,再到鄰里之間的“雞毛蒜皮”,中遠兩灣城的變化,這些年小區居民心里最清楚。
2020年,中遠兩灣城積極落實上海市“一江一河”戰略部署,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兩灣五步法”,實現小區內1690米岸線貫通開放,打通蘇河最后的“斷點”;2022年,大量“雙報到”黨員投身社區一線成為“三駕馬車”之外的社區治理“第二梯隊”。
三年間,作為基層政府派出機關的宜川路街道更加深刻感受到,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尤其是扎實做好社區“最后100米”的黨組織“微網格”建設,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具有顯著的意義。為此,宜川路街道開展了特大社區“微網格”治理體系建設的探索。
為了將社區治理工作做細做實,“撬動”居民自治最大化,凝聚社區治理大合力,中遠第三居民區堅持黨建引領,把居民樓內的黨支部書記、樓組長、熱心黨員、業委會委員、居民代表、業主代表等串聯起來,構建社區居民樓組“紅色議事廳”平臺,讓居民實現有事在樓里談、在家里說。“紅色議事廳”多元聚合、多方共治,破解了各方之間各自為營、缺乏協調協同的難題,推進了“快遞規范入戶”“樓棟精保潔”“老年代步車錯時充電”等社區民生項目。
推進“微網格”精細化全覆蓋是中遠第三居民區探索居民自治新路徑的又一“著力點”。中遠第三居民區根據社區結構多樣化的特點,從不同角色、不同年齡細化“微網格”的分類,織密網格管理“覆蓋網”,通過組織多類型的自治小組“解鎖”居民區多樣化的自治模式,實現社區治理精細化、精準化。例如,在由九年一貫制學校、幼兒園以及兒童樂園等組成的“童學”網格,致力于讓兒童擁有“話語權”,順利推進了“眾籌”兒童樂園微更新項目;再如,轄區內60余家商鋪組成的商鋪網格,將社區不同業態的商鋪納入網格化管理的“籃子”中,當產生“商居矛盾”時,居民區可以通過“商居聯動”治理模式將矛盾調處在基層網格中。
近期,普陀區宜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盧禮卿也在一份調研手記中寫下這樣值得思考的話:“堅持用腳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的工作理念,深入一線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開展課題研討,探索中遠兩灣城特大型社區網格治理工作新路徑,推動實現民意在網格中丈量、訴求在網格中化解。”
丈量宜川,丈量中遠兩灣城,更是丈量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每一分向往。
宜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盧禮卿在社區調研。宜川路街道供圖
社區黏性不足,居民不愿表達訴求參與社區治理怎么辦?中遠第二居民區變“坐班”為“蹲點”,每周到樓組現場辦公,形成“收集—處置—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當得知小區35號樓組有較多居民集中提出大堂更新改造的需求后,居民區黨總支引領樓組選出業主代表,搭建平臺組織召開26場樓組協商會幫助252戶居民統一思想,并依托物業和專業人士資源協助樓組解決維修資金不詳、改造材質選用等問題。大堂更新后,居民反響良好,相關流程經過梳理后得到推廣,已幫助8個樓組推進大堂改造。
在開展“微網格”需求調研中,1600多戶居民參與問卷調查,廣大居民強烈期待將閑置已久的久齡家園片區進行改造提升。街道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支持,著手啟動“半馬蘇河驛站·蘇河1690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將引入居民熱切期盼的社區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文體活動、社區事務一站式終端等功能服務,同時還將推進四個居委和物業、業委會的聯合辦公,為特大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綜合服務。
半馬蘇河驛站·蘇河1690黨群服務中心效果圖。宜川路街道供圖
如今,宜川中遠兩灣城的黨支部書記、熱心黨員、業委會委員、居民代表、能人達人等串聯起來,讓百姓訴求回應在一線、難點問題解決在一線、服務資源集中在一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