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聚攬英才,卓越筑高地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寶貴的戰略資源。長期以來,上海讓各類人才匯聚、扎根、干事創業、實現價值,開創“近悅遠來”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在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入核心功能建設的關鍵時刻,黨中央把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任務交給上海,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2021年以來,隨著以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為契機,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在全市范圍內進一步遴選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園區,持續發掘人才、用好人才。
近期,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聯合人民網上海頻道共同推出“上海市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系列報道”,講述了從分布在上海各處的40家園區招賢納士、培養人才、服務人才的故事,并嘗試在調研、采訪中解答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上海的人才有歸屬感、成就感?如何讓上海成為天下英才的逐夢之城、圓夢之處?
位于上海浦東的張江科學城。微信公眾號“張江發布”圖
引領、凝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先后提出關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科學回答了為什么建設人才強國、怎樣建設人才強國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特別是青年才俊。”
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上海不斷加強人才工作戰略謀劃和政策創新,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讓各類人才匯聚上海、扎根上海、干事創業、實現價值。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海聚英才”人才工作品牌則是上海搭建引才平臺的重要抓手之一。上海求賢若渴的強烈信號,不斷向長三角、全國乃至向全球積極地釋放。
2022年舉辦的第二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上,上海市相關部門首次禮聘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邁克爾·萊維特和陳賽娟、何積豐、姚期智、蒲慕明、趙東元、陳杰、黃曉慶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人才、知名機構擔任“海聚英才”全球大使,以期發揮他們“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作用。
立足東方,轉身向海。
上海已經把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作為上海人才工作的總抓手、總牽引,努力打造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戰略支點,在人才強國雁陣格局中發揮“頭雁效應”,帶動全國加快形成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上海慧谷構建起專業的服務管理機制。受訪單位供圖
潮涌、激蕩
勇立潮頭,先行先試。
改革創新這項探索性事業,上海自改革開放起就堅持深耕。1999年,國家進一步加大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力度,推進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加快科技產業化步伐。
彼時,在國家統計局每年一度發布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尚未出現“科創”“創業”等詞匯,而上海就已經出現了高科技創業中心。
如今,“一出浦東機場,就到國際人才港”到“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上海正努力營造“熱帶雨林”式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
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前身是1999年5月成立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在國家發展建設滿懷憧憬的邁向21世紀之際,呱呱墜地。
24年間,東方財富網、恒為科技、PPS、餓了么等一大批上市及明星企業從上海慧谷中走出,“慧谷”以品牌輸出的形式在上海、江蘇和浙江先后建立了9個分園區和多個新興技術創新轉化功能平臺。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起步于1993年成立的虹橋臨空經濟園區,歷經30年發展,已建成商務樓宇174幢,入駐企業逾3400家。作為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2022年2月,長寧著眼于緩解海歸人才住房需求,制定出臺《留學人員回國(境)過渡期內租住人才公寓專項支持政策》。當年3月,博世集團成功引進留學歸國的博士研究生陸同學,陸同學從留學生公寓步行到公司僅需10分鐘。攜程、博世、聯合利華等知名企業通過該專項支持政策已引進留學人才70余人。
迎著潮頭,上海與人才共同向著夢想起航。
不論是“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亦或是“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上海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以及軟件、高端裝備、航空航天、先進材料、新能源等8個重點領域符合條件的產業人才開展各項工作,進一步提升人才獲得感。
復旦科技園將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與商業價值。受訪單位供圖
生根、開花
聚是一團火,散似滿天星。
從燈火通明24小時與世界鏈接的張江實驗室,到黃浦江畔陸家嘴林立的金融寫字樓;從徐家匯的西岸智塔,到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從普陀打造“中華武數”,到楊浦營造“科創秀帶”,以及金山寶山舉全區之力“南北轉型”……
科創與人才的密集交匯、良性互動,見諸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頂層計劃,散布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每個角落。
落地近20年來,復旦科技園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復旦特色的大學科技園建設之路,作為“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正努力打造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圈,為科創種子成長提供沃土。
在169家國家級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唯一一家民營控股的國家高新區——位于閔行區的紫竹高新區排名逐年上升,2022年突飛猛進排名第9位,并實現年技工貿收入逾800億元。
位于松江區的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于2016年5月24日開園,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的“科創樣板間”,園區聚焦智能制造產業方向,打造了定位智能制造專業領域的專業孵化器,助推“松江制造”邁向“松江創造”。
上海普陀天地軟件園。受訪單位供圖
18年前,普陀區長征鎮的天地軟件園將26幢老舊廠房改造成“花園式”辦公樓宇,天藍色小樓一幢挨著一幢。2022年,園區迎來18歲成人禮。18年來,這個互聯網企業占比超過九成的產業園區培育了一大批諸如波克城市、收錢吧等業內知名企業。
上海,如今已經構建一批面向世界的國家級科技服務平臺,高標準建設特色產業園區、示范性大學科技園,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為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平臺和專業化服務。上海各類孵化器達600余家,在孵企業超過2.4萬家。
上海,堅持著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務意識,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甘當人才服務的“店小二”,讓人才從細微處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軟實力”始終貫穿于上海人才產業鏈打造的全過程。
海聚攬英才,卓越筑高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