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生態島上故事多,崇明“優農”綠意濃
“這次,我們的發布會開到了村子里。歡迎來到美麗的崇明!”
7月28日,“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第四場——“高標準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崇明區專場,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尹欣笑盈盈地這樣開場。
發布會開在崇明港沿鎮合興村,綠樹蔭護間的整潔公路與村道,滿眼的青綠田野里盛放著各色花朵,間雜著紅瓦白墻的房舍。會場背靠著一片占地310畝的農場,是港沿鎮的首家博士農場,有采用計算機控制系統的連片溫室大棚,有精心規劃過的種養區域、道路設施……這樣的鄉村景觀與田園景象,在今天的崇明還有不少。
離大自然很近,離大都市不遠,擁有上海“最藍的天”“最好的空氣”,是“海上花島”“上海后花園”,也是上海市民最信賴的綠色農產品重要基地、上海面向未來的生態戰略空間——崇明之于上海,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如今,大江東工作室又在實地探訪中發現,一幅綠色基底的嶄新圖畫逐漸顯現,這里,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蹚出一種“崇明模式”。
“崇明區將高標準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創新生態優勢價值實現途徑,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名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標桿,讓崇明成為富有活力、充滿魅力的宜居樂土。”發布會上,崇明區委書記繆京說。
幾幅大江東“速寫”的故事,也許能帶大家領略今天與未來的崇明——
位于長江入海口附近的崇明東灘。黎軍 攝
“刀魚多了,江豚成了常客!”
生態立島,綠色是最鮮亮的底色
仲夏傍晚,崇明區城橋鎮老滧港漁民吳文祥來到江堤散步。老吳眺望遠處,只聽渡輪鳴笛,只見江水拍岸,童年時登過的那艘搖晃漁船和父輩打漁的身影依稀留在記憶里。直到2018年8月11日,崇明長江漁民退捕上岸,長江入海口這片盛產鮮美魚蝦的黃金水域,從這一天開始禁漁,比長江十年禁漁令提早了一年多時間。
崇明環島長江大堤
如今,昔日的捕魚者成了“護漁人”,這兩年,隨執法船多次出航的老吳親眼見證著長江崇明段的變化:“刀魚越來越多,江豚成了常客,這是前些年不敢想象的。”
崇明區陳家鎮八滧村村民金偉國,3歲就跟著世代捕鳥為生的爺爺和爸爸下灘。從小聽著鳥叫聲,漸漸地,他便聽懂了鳥的語言。不用看,只要聽,他就知道頭上飛過的是什么鳥,他能用竹哨模仿幾十種鳥類的鳴叫聲。
崇明東灘濕地成為保護區以后,金偉國不再吹哨捕鳥,轉而成了一名護鳥人。如今,金偉國的竹哨聲仍常常在東灘響起。但是,他不是為自己捉鳥,而是幫助科研人員做研究。
“堅持把綠色作為崇明的基底本色,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正如繆京所言,多年來,崇明持續深入開展長江生態大保護,推進退灘還江,深化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滾動實施生態島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構筑生態環境優勢。
捕魚者上岸,捕鳥人護鳥,吳文祥和金偉國的“華麗轉身”,就是生動例證。
“是稻田,更是現代化生態鄉村空間!”
科技賦能,聚力打造農業科創島
兩個月前,正值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谷開心農場,一臺最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里的“明星”。
“這臺插秧機插的秧苗又直又均勻,后期管理起來也方便。”農場董事長杜軍旗介紹說,機器還會自動計算路徑,很好地節約了插秧時間,提高了效率,更大大節省了人工。
無人駕駛插秧機在稻田里工作
這片農場所在地,曾是一片乏人問津的墾區,杜軍旗和他的團隊用十年時間,把這里打造成了全區現代農業的樣板。
“這里不只是單純的大米種植基地,更是一個宜產、宜學、宜居、宜養的現代化生態鄉村空間。”從“種好一粒米”到“講好一粒米的故事”,杜軍旗在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在這里,可以繪制農耕稻田畫、閱讀稻米繪本書籍、體驗水稻種植過程……了解一切關于“米”的文化和傳承。試想一下,夏天插秧,秋天收稻,冬天打年糕,玩累了入住稻田邊的酒店,從陽臺上望出去滿眼稻田,解壓得很!
從承租千畝農田種植水稻,到打造現代化大米工廠和育秧基地,再到建立稻米文化產業園,東禾九谷農場初步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目前公司已為附近農民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我們將不斷探索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以產業興旺促鄉村振興,也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新路徑。”杜軍旗說。
崇明作為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以1/5的陸域面積供給了上海1/3的地產農產品,可以說崇明的農業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上海的“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近年來,崇明也在積極通過農業科創支撐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崇明現在創建了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圍繞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向,還聯合市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組建了崇明農業科創聯盟,目前這個聯盟中已經在運行的有8大類、20項科技共建平臺。”崇明區區長李峻介紹道,崇明還建設了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園,一體化提供農業科創資源、產業創新合作交流等服務,運行了農業科技小院、專家服務團等項目,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提供科技支撐。
“眾人拾柴火焰高!”
抱團發力,集中資源打響崇明品牌
王庭峰是崇明島上出了名的“蔬菜大咖”,駐扎崇明20多年,由他擔任理事長的靜捷合作社年產綠葉蔬菜9000余噸,全天候配送上海本地800多家門店、超市、電商平臺,合作品牌方包括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永輝超市、上海航天企業等。
2022年,隨著崇明綠色農業加快轉型升級,上海崇明蔬菜發展集團有限公順勢成立。王庭峰響應號召,攜手40多家合作社加入蔬菜集團大家庭,出任董事長,全力推動崇明蔬菜產業向訂單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崇明成立蔬菜發展集團
“入伙”后,王庭峰充分發揮靜捷合作社的資源優勢,通過提供種子等投入品,設定種植標準、制定全年計劃、設置收購保底價等方式,進一步探索蔬菜訂單農業模式,輻射帶動合作社和農戶種植面積5000余畝。
崇明區對農業品牌化發展高度重視,決心要全力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很快,在政企聯手下,崇明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統一標識“優農三兄弟”亮相。
“‘優農三兄弟’代表了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三島的優質農產品,”崇明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龔霞說,“用好‘崇明+’農產品地理標志,實現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標識授權、統一包裝樣式、統一品牌推廣。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全國各地都可以吃到生態島‘優農三兄弟’的好產品。”
除了蔬菜集團,目前,崇明米業集團、崇明河蟹集團和崇明白山羊集團都已陸續成立,還有幾家集團公司正在組建。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力,互幫互助,才能走得更遠。各行業集團公司的相繼成立,勢必為崇明農業發展帶來一派新氣象。
崇明,地處長江生態廊道與沿江大通道交匯點,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空間,不僅承擔著為上海未來發展筑牢生態屏障的重大責任,更承擔著為長江生態大保護等國家戰略作貢獻的使命。
如今的崇明,東海瀛洲生態島,宜居樂土新典范。未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崇明畫卷,令人神往。
(圖片除標注來源外,均由崇明區新聞辦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