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區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修繕取得新成效
織出文化文脈與城市生活和諧相融的圖景(視線·城市更新)
圖①: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中溧陽路沿線花園洋房。 |
“1928年4月9日,小雨……午后往內山書店買《社會文藝叢書》二本,一元八角。”在上海虹口區四川北路2048號的建筑外墻上,人們一眼就能注意到《魯迅日記》里的這段話。這里是內山書店舊址的所在地,向東即是山陰路的起點。
全長不過651米的山陰路,筑于1911年,“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只見這窄窄的一條小路兩側,又陸續繁衍出許多支路,如一棵大樹的主干一般,在“枝枝椏椏”間還藏有許多別樣風景——這里是上海近代民宅的“博物館”,也是近代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在上世紀30年代,山陰路及周邊曾活躍著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文化先驅,見證著近代上海一段風云激蕩的歷史。
從2022年開始,在包含多倫路、山陰路和甜愛路等及周邊民居區的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內,21處優秀歷史建筑、27處里弄房屋陸續啟動大面積修繕工程,永安里周恩來在滬早期革命活動舊址周邊、瞿秋白寓所舊址周邊、木刻講習會舊址周邊等一大批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地標均在大修范圍,涉及居民約1.5萬人。
恒豐里的“黨史學堂”——
喚醒紅色的記憶
走進山陰路恒豐里,映入眼簾的是密密叢叢的繁花與清水紅磚的石庫門建筑,屋前,但見三三兩兩的居民坐在花壇凳子上“嘎三胡”(“閑聊”之意)、曬太陽。據當地居民介紹,山陰路69弄被稱為老恒豐里,是早期石庫門里弄,這里的石庫門門頭式樣一般為弧形和三角形;85弄則被稱為新恒豐里,這里的建筑是獨立成套的公寓住宅,雙坡屋頂帶尖形老虎窗,有簡約的古典裝飾之美。
在一排排密集的房屋間穿行,眼前是里弄巷陌的市井風貌,耳畔是吳儂軟語的鄰里日常,誰承想,這看似祥和靜謐的尋常街巷曾經歷過多少波瀾壯闊的時光——中共江蘇省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軍事指揮部聯絡點等都曾設在這里。
“山陰路的老房子里不乏令人驚心動魄的紅色故事。”虹口區紅色文化傳講人張家禾告訴記者,時間的流逝也讓歷經滄桑的老建筑漸漸模糊了原來的模樣。由于年代久遠,恒豐里的老房子磚墻斑駁、內部磚木結構老化嚴重。2020年至2021年,修繕團隊對房屋內部木結構及磚墻砌體進行加固修補。此外,修繕團隊反復對比恒豐里的老照片,按照原有砌筑形式,為恒豐里的外墻立面重新筑起清水紅磚。
以修繕為契機,恒豐里69弄41號打造出“里弄里的黨史學堂”,既保留恒豐里的百年變遷又展示里弄居民的幸福生活,同時呈現四川北路區域早期紅色故事,讓居民走出家門就能重拾老弄堂的紅色記憶。與課堂教學相比,在歷史事件發生現場進行歷史教學有著諸多優勢。“就拿‘左聯’成立的歷史來說,在山陰路歷史風貌區走一圈下來,人們自然就會明白為什么‘左聯’會選址在多倫路。”張家禾介紹,在現場教學時會看到,魯迅、陳望道等住過的景云里,周恩來住過的永安里,以及“太陽社”舊址所在地豐樂里,都在多倫路的周圍,所以“左聯”在此處成立就順理成章了。
舊書店的貫通改造——
拓寬文化的空間
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建筑空間資源,堅持最好的資源給群眾用,既是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大修的基本原則,也是其整體修繕的重要特色。
2022年11月26日,在經歷了近一年的規劃、設計、修繕后,全新的“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揭幕啟用,受到讀書人的喜愛。修繕前,原本的內山書店舊址,一度被分為新華書店、銀行和企業辦公室三處空間。2021年,上海新華傳媒在虹口區政府支持下,確立了“建筑要修好、空間要用好”的整體目標,將內山書店舊址、前新華書店山陰路店和周圍空間貫通,既要讓人感受到魯迅和左翼文化曾經的氣息,同時又要激活文化資源,為當代讀者打造美好的閱讀氛圍。
離山陰路不遠的長春路319號位于一排優秀歷史建筑內,范圍包括北側庭院、一層局部、二層,面積約320平方米。其中,一層曾經是魯迅木刻講習會舊址。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魯迅在此舉辦了“木刻講習會”,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木刻講習班。修繕后的木刻講習會舊址陳列館,進門處的圍欄呈現鐵銹紅色的年代感,參加1931年暑期木刻講習會的13位學員名字被鏤空處理,低調也不突兀。
在2021年第二季度修繕改造前,范圍內的二層室內空間作為余慶坊居委會辦公空間使用,底層空間空置,開放性有限。2022年開始的修繕改造工程則將居委內部空間改成社區會客廳,并爭取做到公共空間全天候開放,形成開放共享、議事協商、鄰里交往、終身學習、便民服務的“五個空間”。“居民不需要跑一趟辦公大樓,在家門口的紅色文化場館內就能輕松解決需求。”余慶坊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齊虹介紹,該社區撤掉了傳統辦公工位和窗口,居委干部在二樓社區會客廳開放式辦公,與社區居民“零距離”溝通。
老弄堂的明亮灶臺——
扮靚生活的“里子”
從四川北路進入山陰路,東側是一大片由四達里、恒豐里和恒盛里三條弄堂組成的建筑群。這三條里弄的建筑式樣大抵相仿,基本都是清水紅磚的三層樓房,總共包括300多幢房子。弄堂之間的小巷似阡陌縱橫,游人來此仿佛進入了迷宮。
穿過排排腳手架,修繕中的恒豐里85弄14號悉現眼前。“這里大變樣了!清理堆物后多出一個30平方米的客堂間。”今年80歲的居民鄔云慶說,過去老房子里都會有一個公用空間,不知從何時起有了“你占三分,我攬一尺”的情況,久而久之成了雜物堆放處。看著眼前寬敞的“客堂間”,鄔云慶回憶起從前:一張小圓桌,四個木板凳,姆媽(媽媽)手間不斷“變”出一個又一個軟糯的黑洋酥湯圓,鄰居們圍在桌邊,等待一嘗好手藝。
“這次修繕政府可是下了大功夫!”永安里22號的居民張則群在這里住了70年,親眼見證此前老房子的三四次修繕,但那時候基本都是屋檐、落水管的小修小補,而此次修繕工程涉及屋面翻修、外墻整修、道路翻修、廚衛公共部位改造等項目,能改善房屋居住功能、提高建筑安全性能。值得一提的是,整個修繕秉持修舊如舊和保護利用兼顧的原則,原汁原味還原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石庫門風貌。
居民們生活的“里子”,也借助此次修繕,進行了綜合改造。住在山陰路44弄淞云別業的束秀梅,在這里生活了40年。之前,她與鄰居共用一個15平方米的廚房,原本各家的燃氣灶高高低低擱在柜子上,雜物堆積,臟亂不堪。如今,統一安裝的灶臺、水槽和整體櫥柜,讓束阿姨很是滿意。此外,居民呼聲很高的衛生間改造也一并進行,更換了馬桶、洗臉盆,鋪設了新瓷磚。
近年來,通過對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開展高標準的修繕和高品質的打造,永樂坊、恒豐里、余慶坊、大陸新村、木刻講習會舊址、內山書店舊址等老弄堂、老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修繕。徜徉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紅色舊址里革命先輩的足跡與普通民宅中家常煙火的味道,在一棟棟有故事的老房子間交織出文化文脈與城市生活和諧相融的圖景,給行走其間的人們帶來歷史情懷的滋養。
采訪間隙,家住山陰路69弄45號的葛清明,翻出手機里的一段視頻,內容是自己居住的弄堂——“山陰路很短,仿佛踮起腳尖就能看透這600多米的長度;但它的歷史又很長,最早建成的恒豐里距今已有100多個年頭……”葛清明說,這段視頻在網絡上火了:“不少網友看完都感慨,原來上海的老弄堂這么美!”
延伸閱讀
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的文化地標
恒豐里
建于20世紀初的恒豐里是一片三層及假三層磚木結構的石庫門建筑群。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陳延年按照中央指示,來滬擔任上海區委代理書記,在恒豐里104號(今山陰路69弄90號)設立辦公機關,著力于浙江、江蘇和上海地下黨組織的發展工作。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撤銷上海區委,分別成立中共江蘇省委、中共浙江省委。江蘇省委管轄范圍除上海、江蘇省外,還領導安徽省的鳳陽、泗縣、宿縣、蚌埠等地的黨組織。
1927年6月,黨中央決定任命陳延年為中共江蘇省委書記,在極為嚴重的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陳延年和趙世炎等不顧危險,堅持斗爭。6月26日,陳延年遭國民黨軍警逮捕。敵人用盡酷刑,將他折磨得體無完膚,妄圖逼迫他供出上海黨的組織。但陳延年始終保持鋼鐵般的意志,寧死不屈。
大陸新村9號
山陰路上名氣最響的當屬大陸新村9號,它是魯迅先生最后的居所,在這里他度過了生命中最后3年多的歲月。在大陸新村,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并編輯《譯文》雜志、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翻譯《俄羅斯童話》等外國文學作品。
與魯迅住處僅一弄之隔的大陸新村3弄9號是茅盾住過的地方。他曾化名沈明甫住在弄內,與魯迅共同研討文壇情況,領導左翼文化運動。
恒盛里
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沈鈞儒,上世紀30年代曾居住在山陰路恒盛里12號。在同一時期,方光燾、胡愈之和章克標也共同租住在恒盛里一幢三層樓房。
方光燾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作家,他建立了漢語語法體系及普通語言學理論;胡愈之是我國文字改革運動和世界語運動活動家,曾組織編譯出版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章克標是小說家金庸的老師,他參與創辦的時代圖書公司后來成為上世紀30年代中國規模最大的出版機構之一。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30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