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黨員融社區 共繪治理同心圓
2015年5月,東明路街道“在職黨員理事會”正式成立,選舉產生理事9人。7年來,理事會先后成立7個“在職黨員工作室”,全力推動的“在職黨員融社區”項目在2017年被評為浦東新區基層黨建工作品牌。特別是近2年來,以推進參與式治理、街區治理等為抓手,理事會在助力打贏大上海保衛戰、解決社區治理難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東明也成為了在職黨員參與基層治理的熱土和耕耘收獲的溫馨家園。
一、建強組織體系,探索常態化工作機制
(一)優化健全體系機制。優化形成“1+38+X”組織架構體系,街道層面成立1個理事會,下設38個居民區分會,并組建形成45支近600人的“在職黨員先鋒突擊隊”。同時,完善形成學習交流、雙向服務等7項日常工作制度,形成1套“平急轉換”工作方案,做到平時服務、戰時沖鋒。
(二)著力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建立人才資源庫。在組建豆豆教育成長工作室、醫心醫意健康工作室等7個特色工作室的基礎上,將在職黨員按照職業、特長等進行專業化分類,形成1800余人的在職黨員人才資源庫。二是加強管理服務。組建在職黨員微信工作群,各居民區理事會分會通過“線上+線下”模式,不斷推動在職黨員實現“實體”報到。三是開展賦能培訓。邀請相關人員對在職黨員開展專業培訓。比如,以視頻學習和小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在職黨員先鋒突擊隊開展裝備穿戴、環境消殺等系列培訓,至今共開展6期。
(三)培育形成“馨巢”主題系列品牌。其中:“馨聲”注重價值引領,引導在職黨員通過“紅色領讀人”、“明聲有約”等項目主動發聲;“馨動”注重實踐行動,組織在職黨員在重難點工作中擔當作為;“馨情”注重情感交融,搭建藝術彩繪、滬語童謠學堂等雙向服務平臺;“馨路”注重成果展示,記錄在職黨員工作風采。
二、創設平臺載體,助力基層治理取得實效
(一)創新實踐參與式治理。參與式社區規劃是街道探索參與式治理的實踐路徑,街道成功孵化了“‘聚明心’社區規劃與營造支持中心”社會組織,負責人由理事會成員朱月月擔任,培育覆蓋全年齡段的社區規劃師937人,建成93座社區(mini)花園。理事會還積極參與“花開東明·繽紛社區”花園節活動策劃組織等工作,指導多個理事會分會開展“萌力市集”“一噸計劃”等花園節分會場主題活動。街道參與式社區治理項目成功入選“第二屆上海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十佳創新展示項目”,相關實踐案例入選2021版《上海手冊》。
(二)深化探索街區治理。探索形成“1+4+X”黨建引領街區治理網絡,成立街區黨支部,由在職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街區治理工作站站長,整合街區商戶黨員、居民區在職黨員、兩新聯合黨支部黨員等力量,推進“萌力街區”共生計劃,著力實現“無疫、美麗、宜業、法治”的建設目標。期間,東明街區治理經驗受到了市委、區委主要領導的肯定,相關經驗在新區深化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會上作了交流。
(三)群策群力居民區治理。結合“網格工程”、“樓組黨建”工作,各居民區分會積極協助各居民區黨組織,共建立了139個居民區微網格黨支部,將在職黨員編入微網格黨支部任兼職網格員或擔任第二樓組長,發揮在職黨員在樓組議事會、“三會”中的積極作用,參與并編制《東明路街道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手冊》。發動在職黨員參與“居民區治理創新實驗室”的26個治理項目,比如,三林苑在職黨員理事會分會推動4名在職黨員加入新換屆的業委會,其中在職黨員馮凱作為業委會主任,牽頭配合居民區黨組織開展架空層綜合整治提升項目,該項目入選了2022上海市“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首輪16個社區行動項目。此外,各理事會分會聚焦“一老一小”,探索在相關黨群服務陣地開設“鄰里學堂”、“鄰里醫站”等,推動在職黨員精準報到、參與社區服務。
三、加強資源統籌,激發組織內生動力
一方面,挖掘在職黨員及其所屬單位資源,如理事會會長王昌國是上海實驗學校教師,多年來投身社區,促成學校黨委和街道黨工委簽約共建,組建36名黨員教師工作小組,開設“愛心暑托班”,累計服務逾600人。另一方面,積極鏈接街道現有資源,如上海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高校資源,桃子媽媽閱讀中心、四葉草堂等社會組織的專業力量等,為理事會開展各類活動和搭建平臺載體不斷賦能。此外,理事會打通內宣外宣“雙通道”,及時宣傳報道在職黨員典型項目、特色活動和人物事跡等。目前,相關案例已被新華社、宣傳通訊、上海智慧黨建網等各大媒體、網站錄用宣傳報道。
接下來,在職黨員理事會將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使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更加規范化、常態化、專業化、特色化,不斷提升“在職黨員理事會”的組織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來源:東明路街道、浦東新區地區工作黨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