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接軌國際,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結合產業發展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壯大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接軌國際,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本報記者 洪俊杰 茅冠雋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不少市政協委員提到,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還有一些瓶頸需突破。
首先是高精尖人才缺口大。在市政協委員、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錦霆看來,盡管上海在人才儲備的數量和質量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人才結構和素質還未能滿足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要,“主要是高端人才匱乏,尤其缺乏具有創新特質的領軍人才”。周錦霆還提到,目前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即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應用、智能制造等,在更核心的算法改進層面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參與,與國際水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美華坦言,目前人工智能領域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不足,缺乏創新研發和戰略規劃,“后果就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地基’不牢,很難形成規模化、高端化發展態勢”。另外,雖然上海很多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或者大數據相關專業,但據王美華了解,很多技術只停留在實驗室層面,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屈指可數。
市政協委員呼吁,希望相關部門結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落實一系列扶持措施,培育壯大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周錦霆建議,上海要從頂層設計出發,盡快出臺人工智能產業行業規范,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確保行業產出能符合國際標準。另外,針對人工智能產業特點,要統籌基礎研究、創新試驗、大規模生產等環節,形成以科技企業為核心、以創新人才為要素、以產業集群為重點的產業鏈,建設具有創新力和高經濟效益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集群系統。“政府部門要鼓勵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將人工智能產業的相關產品引入日常辦公和公共服務中,為大規模量產做好鋪墊。”
討論中有政協委員提到,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程中,很難避免個人隱私泄露等現象發生,某些行為在現有法律框架中難以被界定。王美華表示:“應制定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建議在全國率先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明確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和權利。”此外,針對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盡早推出相應的行業標準和指導性意見,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