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圖書館:書院八個"光盒空間"觸摸城市歷史
徐匯區圖書館周五以“徐家匯書院”全新IP形象與公眾見面
書院八個“光盒空間”觸摸城市歷史
■本報記者 黃尖尖 舒抒
闊別近3年,徐匯區圖書館將于12月23日以“徐家匯書院”的全新IP形象重新與公眾見面。日前,記者提前探營正在緊張收尾階段的徐家匯書院,探秘其中可觸摸到的有關上海城市歷史的八個“光盒空間”。
在“光盒”中穿行
漕溪北路158號,毗鄰徐家匯天主教堂及教堂廣場,徐匯區公共圖書館新館就坐落于此。建筑由西岸美術館設計師、曾獲普利茲克建筑獎的知名建筑師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主持設計。與書院位置相對的徐家匯藏書樓,是上海地區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一新一舊,遙相呼應。
進入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宏偉開闊的巴西利卡風格的中庭空間。中庭高14米、長28米、寬8米,中間矗立著一座巨型“光啟之門”藝術裝置。這是利用3D打印技術重現的土山灣牌樓,設計師運用數字化設計手段,對傳統的土山灣牌樓形態進行解構、抽象化并重新生成,形成網格化鏤空的新牌樓形象,晶瑩剔透的造型體現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徐家匯書院工作人員劉巖透露,未來,中庭內還將放置一張長約20米的“海上書桌”,可同時容納50人在這里閱讀。
中庭兩側,書院以平層與夾層的空間布局方式,巧妙開辟了八個主題不同的“光盒空間”。交錯又相連的空間內設有形態各異的融合書架,展示了建筑、教育、文學、傳藏、工業、音樂、電影等主題的書籍。
沿著木樓梯上下穿行于不同空間,就像一場探尋上海和徐匯歷史文化的旅程。“‘光盒空間’的設計,正是為了讓讀者進入圖書館,就能親身探秘和觸摸海派文化。”劉巖說。
訴說追光者精神
全新的徐家匯書院,為何要圍繞“光”的主題來打造?
書院中的一個“鎮館之寶”,是由徐光啟主持測繪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高清電子素材。《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是現存于世的時間最早、尺寸最大的東方皇家御用星圖。書院的導視系統文字也是《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展覽標題體發展而來的光啟明朝體。
“徐光啟是一名追光者。我們希望把‘追光者們’追求科技之光、文明之光的精神在書院里傳承。”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蔣艷說。
八個光盒,左側四個講述“尋光之人”的故事,右側四個圍繞“會通之地”展開。名為“光啟”的光盒收藏了“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啟的譯著和他在數學、農業、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卓越貢獻。“教思”光盒展出馬相伯、盛宣懷、蔡元培等為徐匯、上海乃至中國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教育家傳記及文集。“文脈”光盒收集了在徐匯土地上聚集的文學大家們的原創或翻譯作品。“傳藏”光盒,講述徐匯老住戶張元濟打造的出版事業,還有巴金、鄭振鐸、任鴻雋等人發揚光大的文藝雜志傳播事業。另一側的“會通之地”板塊,則從城市發展進程的視角,以百年建筑、百年音樂、百年電影、百年工業等區域特色文化為內核,展現了上海城區史、徐匯衡復風貌區歷史,以及西岸開發十余載的變遷。
登上書院三樓,這里還有一個隱藏的“寶藏空間”——“光的年輪”板塊展出了年代較為久遠的特色文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全套《申報》影印本,讀者可以隨時來這里翻閱上海的過往足跡。
這里“有點東西”
徐家匯書院位于軌交徐家匯站上蓋,商圈、景區的交會處,在啟動建設前,這里就像是市中心景區商圈中的一塊“留白”。去年8月,徐家匯教堂廣場完成改造后,市民對一旁建設中的徐家匯書院也更加期待。
徐匯區今年提出“建設新徐匯、再造新徐匯”的奮斗目標,其中一大重點就是通過徐家匯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讓這個老牌商業中心“逆生長”。
在徐家匯書院的入口,有一個名為“東西公園”的兩層咖啡文創空間,容納了永璞咖啡、木寸野集、海上長廊等品牌,為讀者提供咖啡和文創產品購物等服務。“東西公園”即東西文化交流。
“原徐匯區圖書館位于南丹東路,占地5000平方米,環境比較老舊,無法承載這么大的客流量。”劉巖告訴記者,2019年底,為了完善功能布局、滿足居民多元的閱讀需求,徐匯區圖書館啟動整體修繕和閉館改造。喬遷新址到徐家匯書院后,整個空間總建筑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分為地下二層、地上三層,設有近800個閱覽座席,是一座集圖書、科技、博物、美術、旅游等多元功能,高度融合、開放的復合型圖書館。
除了環境和設施更加完善,書院的一大特點是智能化。在地下一樓,有全上海公共圖書館中首家啟用的智能書庫,藏書達8萬冊,由機器人根據芯片定位來精準取書。智能書庫主要面向不到館借書的讀者,通過小程序可提前預約自己想借的書籍。機器人精準取書后,放在位于B1文創空間或大門口的自助借書柜里,讀者無須進館就可取書。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