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童聲”被聽見?這個兒童探索樂園將在楊浦濱江建成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兒童不僅是城市生活的參與者,也是未來城市的建設者。11月19日,在世界兒童日到來之際,來自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內江路第二小學、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復旦科技園小學的35名“小小規劃師”來到楊浦濱江,開展考察活動。
楊浦濱江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資源、豐富的工業遺產與紅色革命底蘊。當前,楊浦區正在充分發掘與運用這些資源,致力于將濱江生活秀帶打造成一個集交通安全、環境生態、體能拓展、文化藝術等功能于一體的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示范區。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專業團隊的規劃設計,也需要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在楊浦大橋下方的大橋公園,一座面積約2400 平方米兒童探索樂園正在抓緊建設中,預計明年6月投入使用。
探索樂園以“全齡適應,兒童友好,特殊關懷”為出發點,設置了樹皮、細沙、泡泡、互洞、療愈等5個各具特色的活動區,分別代表了雨林、沙漠、冰川、洞穴以及田野,將為兒童營造豐富的游玩與視覺體驗。
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助理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對大橋公園開展實地勘探,并通過影像故事、地圖游戲和設計體驗等活動參與到楊浦濱江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的打造中。
孩子們受年齡所限,常規的問卷方式很難準確搜集到他們的想法。于是同濟大學的師生借鑒國際經驗,引入了影像發聲、兒童友好認知地圖等方法,讓孩子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暢所欲言”。“你在這里玩耍是否舒適?”“是否有趣?”“是否安全?”在一張印有楊浦濱江景點、設施照片的全景圖上,“小小規劃師”根據自己的感受,分別給出笑臉、哭臉等評價。
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很多在成年人眼中的“網紅打卡點”,在孩子們這里卻有“頗多意見”。今年9歲的蔡尹哲小朋友剛走進綠之丘,就指著滿滿工業風的天花板問老師:“為什么它灰蒙蒙的,還那么粗糙?”于是,在濱江地圖上,蔡尹哲毫不客氣地給了綠之丘一個“難過臉”。“這樣看起來很沉悶,我希望再綠一點、藍一點,濱江能有更多貼近自然的色彩。”同樣得到“難過臉”的還有楊樹浦電廠。“每次經過它時,我都感覺它的墻面快要砸下來了,給我很不安全的感覺。”王麒霖告訴記者。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比如走在南京路上,我們看到的是風景,而1米不到的孩子看到的全是腿。因此兒童友好就得多站在孩子的視角。”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全齡友好社區中心主任于一凡介紹,綠之丘這個空間是對歷史遺產的、工業遺產的保護。“對一個有一定文化審美的成人來說,綠之丘蘊藏著很多東西。對一個曾經在這里工作過的老人來說,這里有很多歷史追憶。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希望顏色是明快的,材料是舒適的,這就是一個孩子的視角。”在于一凡看來,這兩種需求沒有高下之分,“在后續的濱江設計改造中,我們會盡可能地尋找一個平衡點,讓各類人群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比如說增加一些布藝、竹子、綠植等更溫暖的材料,來進行一些遮擋和空間修飾。”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培養兒童參與、發現、表達、實踐的能力,從而讓每個兒童能充分發揮參與城市建設的權利。”區婦兒工委辦公室主任、婦聯副主席葛靜虹表示,本次區婦兒工委辦和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合作開展的“小小規劃師”活動就是希望孩子們通過觀察、體驗和暢想從而在城市建設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共同參與建設。
未來,楊浦還將依托各校的友童參事會、友童記者站、兒童議事廳等載體,積極探索引入更多的專業資源,讓孩子們在專業的支持下,學習方法、掌握方法,能夠系統、科學、長效地來觀察現象、進行思考、形成想法、發聲表達,逐步從不了解問題、服從成人的被動階段邁向兒童發起、并以主體身份邀請成人共同決策的主動參與。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