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獨生子”在上海開花結實,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
上海正在分階段推進復商復市,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在穩步恢復中。同時,上海植物科研領域也傳來喜訊:全球極度瀕危植物普陀鵝耳櫪在上海開花結實了。
5月17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辰山植物園獲悉,今年5月12日,養護人員在日常監測中發現約30%的普陀鵝耳櫪植株已經結實,將持續對果實成熟情況、種子飽滿率進行監測。
普陀鵝耳櫪為樺木科鵝耳櫪屬的高大落葉喬木,1930年由植物學家鐘觀光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島發現,1932年由林學家鄭萬鈞命名發表,是中國特有的極度瀕危的植物。全球僅存1棵野生植株的普陀鵝耳櫪被稱作“地球獨生子”。
導致普陀鵝耳櫪瀕危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人為原因。由于毀林開墾,島上生態環境被破壞,導致原有植株日益減少。20世紀50年代初,普陀山島上還有數處發現有該樹種分布,而今僅在佛頂山慧濟寺西側幸存1株母樹,樹齡200多年,遺傳背景單一,無法完成自然演替。
其次,與普陀鵝耳櫪自身授粉結實困難有關。有研究表明:普陀鵝耳櫪種子殼厚、堅硬,萌發性差,苗圃出苗率僅2.5%,遭到砍伐后,難以天然更新。
第三,普陀鵝耳櫪的雌、雄花相遇僅有9天時間,授粉期十分短暫,花粉萌發率低,且自花授粉通常敗育;加之普陀山島大風頻繁,果實未成熟前就被吹落,進一步加大了天然更新的難度。
1987年,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SSC)就將普陀鵝耳櫪列為全球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1999年和2021年的中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僅存的一株野生普陀鵝耳櫪,目前得到重點保護
每顆果實下面均有一枚葉狀的苞片,稱為果苞
近40年來,研究人員圍繞普陀鵝耳櫪的傳粉生物學、傳統繁殖技術等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林學家們通過就地保存、遷地保護、人工輔助授粉、人工播種和扦插等方式,繁育出大量普陀鵝耳櫪樹苗,使其暫時脫離滅絕危險。
截至2018年底,全國13家單位進行了普陀鵝耳櫪的遷地保存,從各地的物候觀察和栽培實驗來看,普陀鵝耳櫪可室外栽植的北界在山西霍州一帶,鄭州可正常開花結實。
雖然暫時脫離滅絕危險,但由于普陀鵝耳櫪種群數量稀少,遺傳多樣性水平低,后代難以天然更新,仍需要重點保護和關注。
上海辰山植物園專家表示,目前針對普陀鵝耳櫪的首要恢復目標是,在充分保證野生母株種源和品質的前提下,利用各種栽培手段,盡可能擴大F1代數量,在F1代中注意挑選不同的變異個體,在適宜地區構建種苗資源圃。
同時,通過建設種子庫、離體材料庫等完善普陀鵝耳櫪繁殖材料的備份庫。最終目標是既能保證種源數量的穩定性和遺傳變異的多樣性,又盡可能在適生區域擴大栽植數量,反過來又能補充到種苗資源圃,實現良性循環。
2006年起,上海辰山植物園便開展了普陀鵝耳櫪瀕危機制和繁殖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通過低溫冷藏花粉、人工授粉、種子層積春化等手段顯著提升了其種子的萌發率,獲得了健壯幼苗近200株,栽植于園內適生區域。
經過10多年的精心養護,普陀鵝耳櫪實生苗(由種子萌發而長成的苗木)植株于2021年4月首次開花,當年未結實。今年4月再度開花,5月12日,監測發現結實。
上海辰山植物園科研人員成功突破普陀鵝耳櫪的播種難題,獲得大量小苗
專家表示,是否能在植物園正常開花結實是植物遷地保護成功的重要標志。上海辰山植物園正在尋求與自然保護區和當地社區的合作,尋找合適生境讓普陀鵝耳櫪回歸野化。
上海辰山植物園希望在全國各個適生植物園建立普陀鵝耳櫪的栽植監測站,收集變異個體繁殖材料及種子,進一步篩選具有遺傳變異位點的個體進行保存,為相似類型的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拯救、恢復等提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