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變量為增量,高校新媒體矩陣育人功能如何實現?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絡傳播能力建設,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網絡育人是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重要使命。當前,校園新媒體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多個平臺“單打獨斗式”開發運營,高校新媒體矩陣的構建,以新的載體、平臺和陣地,通過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傳播渠道的暢通性而廣受大學生青睞。因而,在媒體融合的視角下,將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同新媒體新技術高度融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依托矩陣集群力量,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亮起來,對于提升網絡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
2015年,“做好高校的宣傳思想工作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寫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2016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同樣強調,要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高校校園媒體、校園新媒體并不是新生事物,它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而近年來,高校新媒體矩陣的搭建,則將融媒體思維引入校園并與育人目標相結合,督促高校校園媒體要把握時代脈搏、富有時代氣息。
高校新媒體矩陣其一可以實現內容育人,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與培育的重要校園領地,以優質內容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遞,提供課堂之外的知識素材,是對育人內容的補充。其二可以實現平臺育人,它為高校教育與實踐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和平臺,并融入到課程育人、網絡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工作中,形成一體化的“新聞+思政+服務”多功能育人樞紐,以創新渠道實現外塑形象與內聚人心。其三可以實現隊伍育人,學生作為運營團隊成員直接接觸新聞生產、信息辨識與解讀活動,在具體實例中實現“做學結合”。其四可以實現品牌育人,既可以增強自身的受眾黏性,提升學生對網絡育人的認同度;也有助于強化育人成效,為其他育人實踐提供借鑒,共建健康和諧的網絡育人環境。
二
高校校園新媒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以“兩微一網一端一抖”為主體進行矩陣搭建,創新立體化育人內容,將矩陣思維運用到平臺渠道、互動實踐和技術手段中,激發學生“微”形態下的參與感,提升網絡思政內涵能級。
“受眾”+“內容”更具指向性。可以發現,大學生信息獲取方式和觀點表達渠道呈現出碎片化的傾向,新媒體的開放性形成了陣地延伸,彌補了傳統講臺在時空上的限制,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實現了育人載體資源的融通。
“敘事”+“景觀”更具吸引力。新媒體技術改變了大學生受眾接觸媒體和觀察世界的習慣,高校校園新媒體矩陣創新立體化內容生產形式,實現了以文字為基礎的“敘事”模式與以多媒體為基礎的“景觀”呈現相結合和多平臺聯動,契合了大學生多元化的媒介使用習慣。
“線上”+“線下”更具交互性。育人線上平臺的開拓,打破了傳統思政工作者作為傳播方與作為受眾方的學生主要圍繞“課堂”開展的相對單向式的輸出。點贊、評論、彈幕等開放出新的互動途徑,不少高校新媒體還搭載一站式“學習圈”等優質功能,打破傳受方的溝通障礙,亦可以幫助思政工作者收集學生反饋以進一步明確工作優化方向。
“共建”+“共享”更具整合性。同一矩陣中,不同網絡育人主體可以適度共享傳播素材、粉絲和平臺,如形成多級議題的分層策劃,對接不同終端的產品特點和不同主體的受眾習慣以發揮各自優勢。還可以通過“幫推”“互轉”“接力”等形式,在跨校園媒體平臺上推廣,形成集群效應。不少高校師生還加入校園自媒體的行列并形成了一些成功代表,通過“泛校園媒體”的模式,成為高校網絡育人中的協同力量。
三
隨著大學生觸媒習慣的變化、推進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各類校園新媒體平臺發展日漸成熟,以網絡為基礎陣地實現全環境育人已經成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優化新媒體矩陣內容策劃,提高育人實效度。調研發現,相較于其他大眾新媒體平臺來說,大學生對校園新媒體的使用頻率一般,被動接受多于主動獲取,對圖文為基礎的“敘事模式”更為喜聞樂見。能否擁有緊跟時代的媒介素養能力、適應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育人能力以及專業化的內容軟實力和技術硬實力,考驗著高校新媒體矩陣育人的專業性。因而,在開展網絡育人工作中,要同步掌握和跟進大學生學習生活需求,并擅于將育人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于日常信息傳播過程中,以豐富、優質的內容引領大學生成長。
創新新媒體矩陣平臺設計,增強育人精準度。雖然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主要活躍受眾,但調研發現,更多受訪者日均消耗校園新媒體時長在半小時以內,他們更多是基于信息獲取和聯絡交往的功能價值滿足,以及課堂延伸價值。高校新媒體矩陣的搭建不僅要強調其作為校園媒體屬性的宣傳效應,還要強調其作為育人載體的平臺效應,提升學生主體地位,保證育人信息搜集渠道、編輯發行渠道、交互反饋渠道的暢通。此外,還應設立具有本校、本部門特色的網絡育人品牌,形成以新媒體平臺建設、特色新媒體產品輸出的循序漸進工作模式提升網絡思政能級。
把握新媒體矩陣供需關系,建設育人支撐度。在實際工作中,教育者實際供給更多是根據全體大學生個體需要的最大公約數進行教育內容設計,難以完全滿足個體的獨特化需求。調研也發現存在兩對關注偏差:其一在受訪者表示更常使用社交化及直播類媒體平臺的情況下,對校園媒體在以上平臺的表現給予了相反的關注;其二在各類校園媒體積極延拓平臺種類和產品樣態的情況下,大學生對其關注還是基于基本功能的滿足。相較大眾媒體,高校網絡育人平臺的傳播功效是有限的,以前端傳遞、后端運營與粉絲社群維護相配合,內容、形式、平臺同向驅動開展矩陣建設,可以激發大學生受眾主動參與行為。
促進校內新媒體矩陣聯動,優化育人協同度。作為整體的高校新媒體矩陣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核心層——學校的官方新媒體矩陣;緊密層——學校各職能部門、各院系的新媒體矩陣;外圍層——網上新課堂的新媒體矩陣。三個層面的網絡育人矩陣要完善合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各平臺之間的溝通銜接,共建共享新媒體平臺,形成育人的聯合矩陣。新媒體的發展實現了內容生產的去中心化,學生同時成為內容的接受者和創造者,將PGC與學生參與UGC式創作相聯合,以多向互動賦能隊伍育人,反哺傳統育人實踐。(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