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上海人大這一年:讀懂新名詞、新招牌、人行天橋背后的意義
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具體落實到人大履職的各方面全過程。
回眸過去一年的上海人大履職,可圈可點處很多,有幾個意象尤其有代表性。
一個新名詞“浦東新區法規”的誕生,為支持浦東引領區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塊“上海人大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習實踐基地”的揭牌,給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再添使命,也推動著全市25家聯系點不斷提質增效;
一部“人行天橋”的加梯,有力回應了“代表之問”,開啟了全市天橋整建制提速加梯的進程,讓老弱病殘人士過街不再難。
“我們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具體落實到人大履職的各方面全過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蔣卓慶說,要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積極開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探索,進一步豐富拓展民主參與的形式和渠道,深化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
一個新名詞:發揮立法對改革的支撐保障作用
去年6月,上海市人大獲得一項特殊的“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授權上海市人大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的決定。自此,一個新名詞“浦東新區法規”正式邁入實踐階段。
奮進新時代,勇擔新使命。3個月后,首批兩部浦東新區法規正式出爐,一部關乎企業的“進”,一部關乎企業的“出”,均旨在為市場主體松綁。短短半年內,圍繞引領區建設,涉及深化“一業一證”改革、知識產權保護、生物醫藥產業等6部浦東新區法規接續出臺。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閻銳說,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發揮立法對改革的支撐保障作用,一直是上海地方立法的特色。這些法規為支持浦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去年7月1日,歷經數月打磨的《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正式施行。有評價稱,在建黨百年這樣一個歷史時刻,上海制定和出臺一部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紅色資源的地方性法規,正當其時。
隨著黃浦江、蘇州河岸線陸續貫通,“一江一河”成了人民城市的新地標,市人大也加快了“一江一河”立法的腳步。在前期法規草案征詢意見中,曾引發這樣一個討論話題,諸如遛狗、放風箏、垂釣、燒烤等這些行為,立法是該禁止還是允許?在征詢過程中,立法者盡最大可能聽取各方意見。最終出爐的法規充分尊重民意,實施分類監管。
“上海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了人民,在立法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陸曉棟說,去年幾部立法均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涉及的主體多元,如何在這些意見中求取“最大公約數”,很考驗立法者的智慧。為此,市人大開門立法,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立法的每一環節,最大限度聽取民意、汲取民智。
《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是開門立法的另一個樣本。對這座超大城市來說,城市建設已進入新階段,即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更新為主。去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破繭成蝶。為最大程度體現人民群眾意愿、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這部條例明確:“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眾參與機制,依法保障公眾在城市更新活動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上海市數據條例》同樣是一部考驗立法者智慧與尺度的前瞻性立法。如何在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發數據潛能,釋放數據紅利,賦能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幾經權衡,多方聽取各方意見后,立法者堅守數據安全和權益保護底線,就上海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公共數據開放共享作出創制性規范,為全國提供了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制度范例。
一塊新牌子:為基層立法聯系點賦能增效
去年6月17日,4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參訪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智利駐華大使施密特感慨,此前從來沒有在其他國家看到這樣一個社區,所有人都可以進來發表他們的意見,并以這種方式參與立法過程,“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去年9月23日,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又多了一塊金光閃閃的牌子——“上海人大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習實踐基地”。
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上海設立的首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次提出地”。從“首提地”發軔,上海目前已形成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基層立法聯系點網絡。
在全過程參與立法上,各大聯系點都有不少新探索。嘉定工業區管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未雨綢繆,聚焦轄區社會治理、民生關切,跨前一步開展安全生產立法調研,為《上海市安全生產條例》的修改做足了準備。征求浦東新區法規立法項目中,浦東新區工商聯聯系點召開研討會,聽取民營企業意見。有民營科技公司負責人提出有關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需求,當年就轉化為《上海市浦東新區建立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若干規定》。
為進一步賦能增效,市人大推動聯系點在參與立法、監督執法、促進守法和宣傳普法等四個領域拓展,成為人民群眾全過程參與立法工作、向社會全方位展現人民民主的重要陣地。據統計,2021年,25家基層立法聯系點共開展各類活動2200余場,對本市法規提出建議3103條,其中354條被采納。
一部天橋加梯:彰顯“人民至上”理念
去年7月的一天,72歲的宋老伯欣喜發現,吳淞路海寧路口的天橋新裝了一部無障礙垂直電梯。“以前一上一下要爬近一百個臺階,現在坐電梯就能上下!”去年10月,市人大代表林蔭茂興奮地發現,她之前一直追蹤的肇嘉浜路人行天橋改造工程動工了。今年1月,東方路棲霞路路口人行天橋的電梯正式啟用。
市民身邊這些人行天橋的變化,與人大代表的呼吁大有關系。數據顯示,本市既有道路人行天橋264座,已設垂直電梯或自動扶梯133座,一些未設電梯的天橋成了城市交通“十字繡”上的“漏針”。
為回應代表建議,全市合力推動人行天橋無障礙化建設。上海人大是其中的力推者,將這項工作列入了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天橋加梯從“代表之問”正向全市整建制提速邁進。按照計劃,38座人行天橋預計將在今年12月3日國際助殘日前完成加梯。
不僅僅是人行天橋“加梯”,回首這一年,市人大諸多監督事項都回應了“代表之問”,堅持“人民至上”。在《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執法檢查中,市和16個區人大、2100多人次人大代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走近老人,推動解決養老服務中的“急難愁盼”;圍繞疫情防控,開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執法檢查,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帶著調查問卷集中聯系社區,聽取市民意見建議;在開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中,人大對16個區組織全覆蓋暗訪抽查,打響了一場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為了讓人民群眾隨時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了事,上海建成5600多個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代表聯系點,有效推動解決市民群眾的急愁難盼,打通了代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