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頒獎花束,出自這群年逾60的楊浦阿姨之手
近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元素正式發布。以手工絨線編結花束代替傳統鮮花。這一極具特色、講究技藝的“奧運玫瑰”,由誰制成?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奧運花束的背后——一群用雙手編織夢想的“鏗鏘玫瑰”們。
她們都是社區編織“大牛”
“我算了一下時間,只剩4個工作日了,我們還有500多朵花沒有組裝,要辛苦大家在10日之前,務必圓滿完成任務……”
1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國和1000商場內的楊浦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只見一針一線,手指翻飛,一朵朵毛茸茸的紅玫瑰逐漸成型。這已經是楊浦區巧手媽媽工藝坊連續趕工的第三個月。
2010年巧手媽媽工藝坊成立,近5000名社區阿姨參與其中。因為大多已退休,空閑時間充裕,出于興趣,撿起了以前擅長的針線活,每周二,都來楊浦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集中活動。有時是給社區孤老織圍巾,有時是給貧困人群織襪子,給別人送去溫暖的同時,自己也收獲良多。
黃宏英是楊浦區巧手媽媽工藝坊團隊帶頭人,她表示,巧手媽媽工藝坊的成立初衷,是為社區里的編織愛好者們搭建一個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平臺,讓他們可以不再獨自練習編織,而是聚到一起,共同學習編織技藝,一起進步。
如今,這個團隊已經吸納了各社區的“大牛”級人物。黃宏英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十幾年來,每個街道、居委編織隊的負責人、骨干幾乎都已成為巧手媽媽工藝坊成員,一路走來,她們彼此扶持,制作出毛衣、圍巾等許多精美工藝品,在編織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2個月,150人,2400朵紅玫瑰
去年9月,這群原本只將編織作為興趣愛好的阿姨們,卻接到了冬奧頒獎花束的制作任務,楊浦這群“巧手媽媽”們負責的,正是花束中數量要求極多的玫瑰花。對此,大家都說沒想到。9月下旬,她們前往2022年冬奧會官方贊助商、“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傳承單位恒源祥集團開辦的培訓點,集中接受花束編織培訓。
原以為用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做玫瑰,不會太難,可實際操作起來,卻絕不像編織一件尋常小物那樣簡單。“整個花束里,一共有7種花。其中,玫瑰花的制作難度屬于非常高的,因為它對針法要求很高。我們的針法都是短針,相比長針,短針要求針腳嚴密,一針頂一針,花費的線多、步驟也很繁瑣。”黃宏英告訴記者。
一支玫瑰,需要10片花瓣,3片花葉,一個花托,一根花桿。10片花瓣中,還分最內圈的小片、夾在中間的中片,和最外圍的大片。小片長度不能超過4.5厘米,中片不能超5厘米,大片不能超5.5厘米……這些小零件分別做完后,她們還要按照順序,組裝成花。通常,這樣一支玫瑰由一個人從頭到尾做下來,至少需要8小時。而這次阿姨們接到的任務,是2400朵。時間僅2個多月。
為趕進度,全區約150位阿姨媽媽參與其中。130余人負責每天“居家辦公”,編織玫瑰零件。剩下的人,則專門在楊浦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負責組裝花朵。在此過程中,她們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流水線”作業。有人專門負責編織花瓣,有人專門負責編織綠葉,還有人專門負責固定花瓣、花托、花桿……
80歲,依然是“鏗鏘玫瑰”
剛解決數量難題,又遇技術困擾。等到了組裝環節,阿姨們才發現,到處都是沒見過的問題。比如最外圈的四片大花瓣,要如何安裝,才能既省時省力,又牢牢包裹住里圈花瓣,就讓大家頭疼許久。
最終,這個解決方法是“老法師”牟國英提出來的。今年80歲的她,是參與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大家都在不斷摸索。一開始,大家打算把四片大花瓣縫合成一個圈,套在里圈的花瓣上,但我覺得太慢了。于是我就想到,把桃子改成‘一片’,即四片依次縫合后,兩個端口不縫合,等包在里圈花瓣上再縫合。這樣一來,花朵做得整齊美觀,又便于調整花型,所以大家就把這個方法用起來了。”
牟國英說,自己從沒想過,竟能借此為北京冬奧會出一份力。“一想到我們這個花能‘飛’到世界各地去,被外國友人看到這門中國手藝、民間瑰寶,我就覺得自己為藝術的傳播也做了一份貢獻,感到非常榮幸。”
技術改進了,大家的效率也大大提升,從一開始的一天組裝2朵玫瑰,發展成一天最多裝140朵。如今,編織工作已基本完工,每天早上8點半,阿姨們就來中心“打卡”,進行組裝,手腳不停。除午飯時間外,一直做到下午4點以后才可停工。七個多小時的工作時間,讓不少人看花了眼,手指上也纏上了創可貼。然而她們卻說,一切值得。
編織成員周毓云管姐妹們叫“鏗鏘玫瑰”。“她們都是全情投入做編織工作的,大家都說,再苦再累,只要最后看到頒獎臺上有這個花,就很激動。加上本來做的就是玫瑰花,我就說大家自己也都是鏗鏘玫瑰。”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