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表情”:這座城市,何以讓人處處有驚喜?
“處處遇見驚喜、人人感到愉悅。”昨天召開的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現場推進會上,這句話作為壓軸,道出精細化管理的目標和真諦。
上海是一座“人民城市”,是一座“超大城市”,也志在成為一座“卓越城市”。諸多定語,讓城市承載非同一般的使命和期待。這里應該有特別的品質,有極高的治理效能,應該富于溫度和魅力,進而擁有動人的表情——會上突出強調的“城市表情”一詞,正是城市品質的凝練與象征。
城市是生命體,自然有其表情。這種表情,很大程度上體現于城市中最重要的主體——人的表情。生活、工作于城市中的人,是不是愜意、安心、舒心,是不是擁有創造的活力、創新的動力,是不是有深層次的歸屬感、認同感,這些都會顯露于人的日常表情,進而折射城市品質高下。
而人的表情,又取決于城市的空間,取決于構成城市空間的種種物件,取決于支撐城市空間運轉的體系及其效能。這些都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關鍵承載。
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也應當有系統、前沿、科學、智能的手法。它們的意義,都不只是技術性地解決一個個問題,而是在城市的一項項規劃的提升、一處處細節的優化、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貫穿對歷史文脈的呵護、對未來潮流的展望,以及尤其重要的,對“人”的深層關懷。
昨天的現場會提出,上海要謀劃推進“道路+”“公園+”“生活圈+”工程。這個“+”號里,藏著理解城市空間的一個關鍵維度——不僅僅停留于物的空間、形象的空間、視覺的空間,更要謀劃思考人的空間、交往的空間、體驗的空間、文化的空間。
比方說,看一條道路好不好,不光看它能否提供順暢的通行,還要看其是否有很強的可達性,是否對行人友好,是否在細節設計上富于人情味,是否展現獨特的文化特質,甚至承載特殊的歷史記憶。人們對一條“好馬路”,不僅有實用意義上的需求,也常有精神意義上的向往,乃至文化意義上的認同。能到這個程度,一條路就不只是普通的馬路,而成為一個“卓越空間”,乃至“精神地標”。
其他種種空間亦是如此。透過此前貫通的“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以及許多近來為人熟知、吸引人去“打卡”的公共空間、休閑空間、文化空間、商業空間,人們可以很充分地讀懂,空間不只是物理上的容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也不是冰冷的物件。城市空間里承載著人對城市生活的體驗、記憶與想象,映射著人的生活,也塑造著人的生活。也正是在這種承載、映射、塑造之中,城市源源不斷地進行“空間生產”,并由此彰顯品質、展現氣度、呈現出特別的“表情”。
十一年前,上海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年多前,上海提出要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一個多月前,上海提出要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樣本”。種種愿景,都要落腳于人在城市空間中的棲居,并呈現于城市與人的表情。
理想中的城市,是能讓人“詩意棲居”的城市。這種詩意,來自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帶來的愜意,也來自種種細節中傳遞的暖意。“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細微處特別見精神、特別有味道的城市。”也可以說,這就是一座表情動人的城市,所應有的樣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