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設中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設中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兒女相親相助
■本報首席記者 王海燕
在今年的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上海民族樂團創作演出的音樂會《共飲江河水 同聚中華情》榮獲本屆文藝會演最高獎項“最佳劇目獎”,這也是上海參演劇目首次獲得該項殊榮。
這場氣勢磅礴、催人奮進的劇目向全國觀眾展示了近年來上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唱響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旋律。
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上海,歷來是各民族交融匯聚之地,也是對內、對外宣傳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截至2021年5月,本市少數民族人口為39.98萬人,比2010年增長44.8%,占1.6%。
這些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從政治和全局角度把城市民族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納入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全局,不斷推動創建活動精細化、長效化開展,有力地促進了全市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族兒女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高位推動,強化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族宗教局黨組書記王霄漢說,當前,上海正處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比任何時期都需要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全面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就是要推動形成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守望相助、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團結凝聚全市各族群眾,為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助力。
為使城市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平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市形成了黨委主導、職能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各方力量參與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為推動民族工作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緊密結合,上海著力強化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探索建立了“兩點一面、三級聯動”的基層民族工作治理體系,即緊緊抓住街鎮和學校兩個點,形成社區工作面,落實基本政策均等化、基層治理網格化、公共服務社會化和城市管理法治化的要求。推動市、區、街鎮三級工作整體聯動,市區負責工作謀劃和政策研究,街鎮負責具體落實并指導社區工作。
上海“兩張網”的建設如火如荼,民族宗教事務治理能否也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區”?本市在靜安區試點,依托區城運中心,把民族宗教事務全要素納入區“一網統管”管理體系,設計開發出10大基礎模塊、22類公共管理服務事項,涵蓋民族宗教政策法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清真食品管理、重點人士幫困慰問、民族工作監督檢查等,實現了“基礎數據全匯集、管理服務全覆蓋、工作流程全周期”,有效提升了民族宗教事務綜合治理能力與水平。下轉◆5版
(上接第1版)
夯實基礎,將民族工作融入人民城市建設
“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基層基礎是否有效夯實!笔忻褡遄诮叹志珠L花蓓說,上海夯實基礎、緊扣民生,將民族工作融入人民城市建設。
社區是政府實現基層治理、拓寬城市公共服務的基本單位。為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全市范圍內確立了18個街鎮作為我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工作的重點單位,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納入全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提高少數民族群眾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促進其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
社區民族服務工作網絡化在進一步推進。依托社區服務的“三個中心”,搭建一條熱線、一個窗口、一本指南、一支隊伍、一個平臺、一個特色的“六個一”服務體系,形成了“民情氣象站”“老買熱線”“小劉熱線”“老達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服務網絡終端,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
民族工作領域推進“人民城市人民建”工作,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下沉到基層社區,目前,全市125個街鎮已成立了民族聯分會,2500多名少數民族志愿者及公益律師活躍在社區基層,向各族群眾提供貼心服務。形成“社區”“社團”和“社工”三社聯動的機制,打造出一系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品牌項目”。
“有事找白老師!边@句話成了梅隴鎮不少少數民族群眾的口頭禪。他們口中的“白老師”叫白禮言,回族人,年逾七旬的她是“白禮言民族事務調解工作室”的負責人,她帶領團隊接待少數民族同胞來電來訪、調解家庭矛盾。電話求助一來,第一時間想辦法加以解決,像一場“及時雨”,多年來共接待各類咨詢和調解案例超過800例。
嘉定區的“葡萄架下民族情”品牌也是一例。馬陸鎮轄區內來滬少數民族人數遠多于戶籍少數民族,其中人員多來自青海等地,以回族、壯族居多。為了讓來滬少數民族更好地融入馬陸鎮,提高他們對所在社區的歸屬感,當地政府秉承“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民族多樣”的理念,創新管理模式,在為少數民族人士服務的同時,積極凝結民族智慧力量,實現轄區內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服務大局,發揮好對口支援協同發展作用
上海對口幫扶的西藏日喀則、新疆喀什、云南、青海果洛等都是民族地區。多年來,上海把對口幫扶擺在鞏固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的高度來抓,持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上海對口的云南省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曾是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在“十三五”時期統籌安排援滇資金96億多元、項目近3000個。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對口幫扶的9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上海對口的西藏日喀則既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又是國家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在滬藏兩地主要領導謀劃部署和推動下,幫助日喀則亞東縣高質量打造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使國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線更加堅固。
2020年9月,洞朗地區第一個行政村——龐達村建成,距洞朗僅有9公里的前沿陣地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開啟了守邊固邊興邊的新征程。
對口幫扶民族地區,最為根本和關鍵的是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增強民族地區發展后勁。如何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本市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有機結合,增強民族地區內生動力。比如注重做強就業幫扶,每年幫助對口地區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10萬人以上;注重做深文旅幫扶,讓貧困地區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尤其是援疆旅游包機項目自2017年首航以來共開設127架次,吸引游客近1.8萬人。
加強民族地區精準智力支援,也在持續推動民族地區民生改善,也讓貧困群眾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這些年來,累計援助市縣鄉村各級醫療機構600多所、學校1300多所,與當地共建的新疆喀什二院、西藏日喀則人民醫院歷史性標志性躍升為三甲醫院,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高考上線率達到100%。(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