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分類施策 “以人引人”服務城市軟實力提升
上海大學在文博電影美術等領域分類施策,匯聚各路高層次人才
“以人引人”服務城市軟實力提升
■本報記者 徐瑞哲
從清秀奇逸的北魏造像、寶相莊嚴的唐代造像到海外回歸的流失文物,來自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寶級文物走出古都石窟,正首度集中亮相滬上。整整百年前的1921年,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了。今秋起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展出的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特展將持續至明年元月,這既是“銘心妙相”的千年對話,也是向歷代考古學人致敬。
在國內率先成立中國海外文物研究中心的上海大學,11月還在承辦聯合國“打擊非法販運文化財產國際日”的中國主會場活動。近年來,上大考古與文博學科及博物館發展在短時間內取得長足進步,大量優秀師資加盟,接連開設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專業、考古學本科專業。今年更是加入三星堆新發現祭祀坑的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業界地位和影響大增。
不止文博,從電影到美術領域,上大都分類施策,匯聚各路高層次人才,服務上海文化軟實力提升。尤其根據藝術類人才特點,形成“為我所仰、為我所用”頂級人才柔性引進新理念,目前已引進30余位重量級專家,新海派文化人才集聚效應凸顯。
全職引進“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第一人”
上海電影學院既是以“上海”城市名字命名的上海大學二級學院,也是環上大國際影視產業園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在世界范圍內延攬人才。
“電影是可見的幻覺,我們通過電影放映的兩個小時,用別人的角度觀看世界,在電影中短暫地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來處。”這是意大利著名電影史學家、國際頂級電影策展人、影評人馬可·穆勒教授喜歡中國電影的原因,他告訴滬上學子,可以通過中國電影的角度認識世界。
1981年起,穆勒教授將135部中國電影帶到國際電影展,也特別想把看中國電影時的那份情緒和觸動分享給全世界,被稱為“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現已全職引進他出任上大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進一步提升上海在世界影評界的地位。
加盟學院后,穆勒教授開展了策展、電影策劃、項目開發等課程建設,以及“電影、導演和電影建筑學”“藝術電影、藝術劇院和多廳影院”等多個系列專題講座,親自為本科生授課;同時,他幫助充實教師隊伍,引入業界知名策展人為學生上課,特別是利用全球資源,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服務學院建設。目前全院計劃推進國際青年電影節,穆勒也擔任顧問支持青年影展。 下轉◆5版
(上接第1版)
三星堆考古背后的人文+科技
上大上海美術學院今年與寶武集團合作,通過對工業遺存空間的改造轉型,在始建于1986年的上鋼一廠型鋼廠舊址上,打造美院吳淞主校區。這里未來可容納4000名學生,并服務市民藝術終身教育,共同推動與現代藝術貫通融合,吸引美術領域國際頂級人才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
擁有“文藝范”的上大,在考古文博領域也發揮“以人引人”磁場效應,形成國內一流人才高地,深度參與三星堆遺址、洛陽金村東周墓考古發掘和文保工作,為建設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上海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上大文學院考古與文博學科已引入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碩士、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博士畢業的徐堅教授,成為上大歷史系教授,并擔綱系主任。去年,上大又與四川省文物局達成戰略合作,涵蓋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以及考古發掘等方面。
作為最早進駐三星堆遺址的考古隊之一,上大師生今年還帶來由本校羅宏杰教授團隊研發的薄荷醇考古現場脆弱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保護新技術。這項拿到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考古科技已推廣應用到秦始皇兵馬俑遺址、海昏侯墓等65處重要考古發掘工地,搶救了2000多件脆弱文物和珍稀化石。
“五五戰略”新引進人才97%不超40歲
上海大學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服務社會能級提升目標,正實施由“五朵金花+五大陣地”構成的“五五戰略”——不僅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瞄準“3+6”新型產業體系,重點建設“五朵金花”,即微電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量子科技的創新高地;同時,聚焦“五大陣地”,即城市社會治理、考古與文保、新海派文化、藝術技術、數字經濟與管理。
根據戰略性人才計劃,學校既堅持全球視野、對標國際標準,實施“平臺引人”硬舉措,也特別重視引進具有良好發展潛質的青年人才,在新引進的人才中40歲以下占97%,35歲以下的占76%。通過多措并舉、千方百計集聚并培養人才,全校實現人才總量快速增長、人才結構不斷優化、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使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在202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躋身全球前300。
同時,上大全面推進創新團隊建設,落實首席專家負責制,形成“創新團隊—學科—學院”聯合育人的培養機制,在重大科研任務中發現和培養領軍人才。除了人文社科領域,通過自然科學領域的創新團隊建設,學校近年來獲得國家科技獎三大獎9項,戰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吳明紅教授今年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