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思維培育法治化營商環境”研討會在滬舉行
人民網上海11月18日電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和人民網上海頻道聯合組織開展的第二屆“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實踐案例”正式揭曉,徐匯區虹梅街道報送的“用治理思維打造基層高水平‘法治化營商環境’”從100余項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獲評“最佳實踐案例”之一。11月13日,一場“以治理思維培育法治化營商環境”研討會在虹梅街道舉行,來自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圍繞相關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用軟實力打造上海最有溫度的營商環境
上海市政協研究室主任沈立新認為,通過法治來推動營商環境,通過營商環境推動區域內的亮點特色工作,符合超大城市治理規律和特點。服務企業可以進行拓展,搭建更好資源平臺,升級之后把企業也變成供給主體。他建議,法治是“標準件”,但是街道層面的營商環境可以做更多非標的工作,增加企業黏性。具體包括:一要導流,除法律資源外,把黨建資源、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等都引入開發區; 二要整合,這些資源導入之后,協同各個層面多元主體做好源頭治理;三要賦能,通過智慧調解平臺疊加一網統管數字化平臺,把所有服務企業項目,通過數字化轉型改變工作流程,提升服務能級;四要宣傳,把基層治理覆蓋法人和自然人,用軟實力打造上海最有溫度的營商環境。
加強黨建引領在法治化營商環境中的作用
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會長徐中振認為,以往講人民中心、人民主體概念時主要是面向社區群眾,現在應該要覆蓋到廣大企業和員工。虹梅街道把企業作為一個社會治理主體之一,通過法治路徑,引入法治資源,為企業和員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他同時建議,此次獲獎的案例可作為區域化黨建的延伸和拓展,在黨建引領這個更大背景下來理解虹梅街道在漕河涇開發區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實踐。
做好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實踐路徑研究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亞林認為,基層治理主要是三個主題:服務、治理和發展,虹梅街道基層治理要緊扣這三個主題。此次獲獎案例做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1.0版本,后續要用好黨建語言、法治語言、服務語言、情感語言這四個語言,打破條塊、打破層級、打破單位屬性,做好基層治理法治化的2.0版本。
對標深圳粵海街道,做成上海亮麗名片
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李顯波認為,虹梅街道和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從發展方向到資源稟賦,各個方面都非常像。通過法治的思維,通過提供更高水平的法治服務來提升軟實力,這是最符合上海特點,也是上海最有能力、最習慣的一種打法。建議虹梅街道對標粵海街道,把針對代表上海名片的高科技產業集聚區、新經濟產業集聚區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好,引導、整合全區甚至全市的法律資源,不僅僅以論壇、沙龍等形式,還可以做一些經典案例的分享和推廣,讓企業從中學會利用法律知識和法律資源為自己服務。
基層治理在服務企業和營商環境上大有可為
上海市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徐建認為,基層治理除了安商穩商的職能外,還可以在主動服務企業和營商環境上提供支撐。在虹梅街道這個市場主體高度密集、同時也是上海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高度匯聚的地方,其基層治理的內涵和外延就顯得不一樣。他建議下一步要構建網絡化體系,匯聚更多力量,包括智庫力量共同推動實踐往前深入發展。同時要思考基層街道做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尺度,不能干涉企業經營,也不能扭曲我們的產業政策。另外要注重治理思維,把服務自然人的經驗延伸到服務法人上。借鑒情感治理的方式、借鑒各類自治組織的力量,創造更多社會網絡,應用智慧治理方式實現為企業服務的命題。此外,需要把服務法人和服務自然人結合起來。服務企業做得好,再通過服務群眾,把社區環境營造好,讓更多企業愿意來落戶,如何把這兩者結合好未來需要進一步考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